[原文]
下武維周,
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
王配于京。
(王、京,陽部。)
王配于京,
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
成王之孚。
(求、孚,幽部。)
成王之孚,
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
孝思維則。(魯維作惟。)
(式、則,之部。)
媚茲一人,
應侯順德。(魯順作慎。)
永言孝思,
昭哉嗣服。
(德、服,之部。)
昭茲來許,(三家茲作哉,許
繩其祖武。作御。三家繩作
于萬斯年,慎。)
受天之祜。
(許、武、祜,魚部。)
受天之祜,
四方來賀。
于萬斯年,
不遐有佐?
(賀、佐,歌部。)
[譯文]
能繼承先祖的是周國,代代都有明哲國王。三代先王的神靈在天,武王在鎬京秉承天命。
武王在鎬京秉承天命,配合三王為祖增光,永遠順應天命,后繼的成王誠信為世人敬仰。
后繼的成王誠信為世人敬仰,為天下樹立好榜樣。永遠奉行孝道,效法先人建周邦。
人們愛戴周成王,那是因為他繼承祖德。永遠地奉行孝道,昭告后代永不忘記。
昭告后世永不忘記,完成先祖的大業。千秋萬代,享受天賜的幸福。
享受天賜的幸福,四方諸侯都來朝賀。千秋萬代,怎能無人來輔佐?
[評介]
《下武》詩凡六章,章四句。是一首敘述有周王業興旺緣由以誡后嗣的詩。
對于這首詩的主題,齊魯韓毛四家皆以為是詠歌“武王有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詩三家義集疏》),朱熹及其以降學者多從此說。今人高亨不囿舊見而主歌成王、應侯之說。題解云:“這首詩先歌頌成王的德,然后歌頌應侯的德,并為應侯祝福?!?《詩經今注》)
筆者從詩篇“哲王”、“三后”、“王”、“成王”這些人物的排列順序尋繹詩意,感到這個順序的鋪排,似乎蘊涵著一種道理,表達了繼承祖先美德與推進王業興旺的因果關系。前四章是因,因中有果;后二章是果,果中揚因?!罢哑潄碓S,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意思是說,如果代代都能弘揚先王的美德,沿著先王的足跡前進,就一定能夠永保江山,恒受老天的福澤和佐助。為了充分揭示這個道理,詩篇采取了前詳后略,如數家珍的布局和魚貫蟬聯,層層轉出的鋪敘手法。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周人以德立國,所以世世代代有圣王。大王、王季、文王雖然已經不在人間,但他們所造就的精神文明,卻在哺育著子孫后代,所以文王的后嗣成長為夠得上繼續前緒的武王。下武,以武為下,即以德立國之意。配,匹,對。京,京城。配居京城,即配對天命之意?!巴跖溆诰赖伦髑?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武王繼軌前圣,以三后之德為準繩,因而由嗣承王業進而取得天下,為成王造就了赫赫聲望。世,世代,這里指三后幾代。求,法,法則,準繩。成王,名誦,武王的兒子。朱熹等家以為是詞組,釋作“成就王者”,高亨據前人之又說認為是名詞,指姬誦,今從此說。孚,大信,為眾人所信服,即顯赫聲望之意?!俺赏踔?,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成王雖為守業之君而非創業之主,但先王為他所造就的守業聲望,也為眾人所信服,他的為人也成為天下臣民的榜樣,原因就在于他堅持弘揚祖宗遺教,處處以先王為榜樣。下土,對上天而言,指天下臣民。式,法式,榜樣。永,恒,常,猶言堅持。孝思,孝順之思。善事父母謂之孝,父母死后,子女不辱父母之德亦謂之孝。維則,是則,以先王之美德為行動準則。
從上述簡介我們看到,三章之設,旨在弘揚有周奠基開國君主美德,申明武王能有天下,成王能守天下緣由,借以告誡后嗣毋忘祖德,使王業生生不已。惟其如此,所以在具體寫法上,先以“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二句領起,以“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二句宕開。接著寫武王配對天命,由繼承王業而至于據有天下,成就“成王之孚”以及成王為“下土之式”的因由。最后用“媚茲一人”之章總括一筆,并以“昭茲來許”一句承前啟后,轉出五、六兩章“于萬斯年,受天之祜”,“于萬斯年,不遐有佐”的推理與期望。從而回環復沓,跌宕有致地完成了弘揚先王美德,強調繼承和光大祖先優良傳統,永葆江山青春的主題。
本篇在寫法上,有總領,有開拓,有轉折,有推論,魚貫蟬聯,把思想感情表達得跌宕多姿,渾厚典雅,不但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在強調繼承和弘揚先哲優良傳統這個主題上也有可資鑒鏡價值。
上一篇:《下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東方之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