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維周,① 周室追隨先王踵武,
世有哲王。② 世世代代明王相承。
三后在天,③ 太王、王季、文王登遐,
王配于京。④ 武王受命即位鎬京。
王配于京, 武王受命即位鎬京,
世德作求。⑤ 先世之德唯所是求。
永言配命,⑥ 天長日久上合天命,
成王之孚。⑦ 王者之信有所成就。
成王之孚, 王者之信有所成就,
下土之式。⑧ 天下四方奉為楷模。
永言孝思,⑨ 天長日久孝順祖考,
孝思維則。⑩ 孝順祖考臣民準則。
媚茲一人,(11) 臣民愛戴天子武王,
應侯順德。(12) 當是他能順行祖德。
永言孝思, 天長日久孝順祖考,
昭哉嗣服。(13) 正大光明啊,祖業不折!
昭茲來許,(14) 正大光明啊,導引后人,
繩其祖武。(15) 踏上祖先所辟之途。
於萬斯年,(16) 啊!億萬斯年,
受天之祜。(17) 永遠享受天賜之福。
受天之祜, 永遠享受天賜之福,
四方來賀。 四方諸侯皆來祝賀。
於萬斯年, 啊!億萬斯年,
不遐有佐!(18) 豈不遠人也來相佐?
(韓崢嶸譯)
【注】①下:后。武:繼。維:語助詞。②哲:圣明,賢而有智。③三后:指太王、王季、文王。④配:指配合上天。京:鎬京,周的都城。⑤世:繼承。求:通逑,配合。作求:指作配(相配)于三王。⑥言:語助詞。命:天理。⑦成:成就、完成。孚:信、威望。⑧式:法式、榜樣。⑨思:語助詞。⑩則:法則、效法。(11)媚:愛。茲:此。(12)應:當、順應。侯:語助詞,同維、乃。順德:美德、和順之德。(13)昭:昭明、宣揚。嗣服:后進。(14)茲:通哉。來許:同嗣服義。(15)繩:繼續。武:足跡,引申為功業、品德。(16)於:嘆詞。斯:語助詞。(17)祜(hu):福。(18)遐:通胡、何:不遐:何不、怎么沒有。
這是一首贊頌周武王的詩。《毛詩序》說:“《下武》,繼文也。武王有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韓詩外傳》說此詩系“成王三年周公作”,殊難坐實。不過,此篇屬周朝早期作品,且“如非史臣之筆,則為賀者之辭”(陳子展《詩經直解》),則是大體可以成立的。
全詩六章,章四句,形式工整。依其內容,這六章可歸并為兩大部分。前四章為一個部分,首先以“下武維周,世有哲王”提領全篇,頌揚周人能承祖業,代有明君,為后文作好鋪墊;接著點出三王升天之后,武王順應天命登上王位,建都鎬京;然后敘武王能繼先祖懿德,成就美好品行,上合天理,下得人心,對武王給予熱情洋溢的贊頌。第四章末二句“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則承上啟下,把詩意向前推進了一層。后二章為一個部分,以“昭茲來許”緊承上文,贊美武王功德昭示后世,王朝后繼有人,得到上天的福佑;最后以“四方來賀”,不乏輔佐,國運綿遠,萬世不衰總結了全篇。對這兩部分內容及其關系,袁梅先生以“繼往推本于三后,開來立極于子孫”(《詩經譯注》)加以概括,可謂精辟。
這首詩的主旨是贊揚周武王能繼承光大先祖的“文”德功業,為臣民和后繼君主樹立了效法的榜樣,推進了王業的發展。通篇都是歌功頌德之詞,內容顯得空乏單調。但作品中強調君王要注意自我修養,以誠信立威,以孝道治國(按,王引之《經義述聞》:“孝者美德之通稱”),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作天下楷模,這些可說是反映了周朝初期統治階級的精神風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的時代要求。
此篇用的是“賦”的手法。“賦”法以鋪寫為其特征,而對人物、事物作具體的描摹刻畫則是不可少的。《下武》一詩卻偏偏不是這樣。全詩從首至尾,既無人物形象的摹寫,也無具體事物的勾畫,幾乎全是議論的頌美之辭。然而反復吟誦之下,總覺得此詩雖不形象生動,少一些情韻,但也不平板枯燥,“味同嚼蠟”。詩以周代世有賢王起筆,以武王能繼祖德承上,以其德行昭示后世轉折,以后繼有人周祚綿長收合,前因后果,首尾照應,逐層推進,落落有致,全篇結構既周密完整又有起伏變化,從而規避了平鋪衍展的毛病。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蟬聯”辭格。六章之中,前后四章章末章首兩句相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任昉《文章緣起》),可算是此種修辭手法的“正格”;中間兩章卻以第三句相承,形成章與章之間的扣合關聯,可謂此種手法的“變格”。正變相配,章章相銜,密切了章與章之間的聯系,增強了詩歌的感情氣勢,形成全詩形式靈巧而美觀,音節流暢而和諧,結構緊湊,一氣貫注,抒情性強的特點。加之作者態度謹誠,言辭懇切,就使這首并不可人的詩變得頗堪諷誦了。
上一篇:《靜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下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