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是東周時期產生于邶地(今河南湯陰縣境)的民歌。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物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著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兩句是說:一位文靜的姑娘多么美,相約等我城角去相會。開頭用“靜女其姝”來寫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對女子的贊美,同時也流露出一種十分傾慕的感情。連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那個男子在赴約會時的那種歡欣、愉快、幸福,以至不無得意的心情。但緊接下面卻突然一轉,寫男子依約而至,到了會面地點,卻找不見那女子,“愛而不見”,“愛”,遮避,隱藏。這句是寫那女子見到男子來了,卻故意找個地方把自己隱藏起來了——原來這乃是一個天真、活潑而調皮的姑娘。這樣一來,可真的急壞了那個滿懷欣喜而興沖沖趕來相會的男子,他想,是因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沒有來呢?還是陰晴不定少女心,對自己變了卦而故意失約不來呢?于是非常著急、不安,禁不住“搔首踟躕”,起來。這里是說,急得那個男子抓耳撓腮,轉來走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躕”,可以說十分窮形盡相地寫出了當時那個男子焦灼萬狀的情態。同時,也借以寫出了那個男子對所愛女子的深情和迷戀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則開始寫他們會面后的情景: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孌”,美好的樣子。“彤管”,紅色管狀的小草。舊注,解作紅色的筆,或紅色管樂器。我們從下文“自牧歸荑”句看,這個女子乃是個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測,所謂“彤管”,不會是筆或樂器之類,可能與“荑”一樣,是種小草之類。詩,總是濃縮的,跳躍性的。詩中寫當那位調皮的姑娘,看到把踐約而來的所愛,急成那個樣子,終于露面了,并鄭重地把一支小草做為見面禮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這是男子接過小草后的心理活動,也是一句風趣的答辭。“說”,通“悅”。“女”,通“汝”,你。“說懌女美”這句話,語帶雙關,既指女子所贈的草,又指贈草的人。這里寫女子把一支小草做為饋贈,小草并不是什么貴重的禮物,送草給對方這固然是為了傳情,而我們從這位調皮的姑娘性格來看,大約也正如“愛而不見”一樣,有試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會引起對方什么反應。而男子接過小草以后,就雙關地說,這支小草光彩美麗極了,喜愛得不得了。這里是寫這個男子早巳摸準了姑娘的心思,通過湊趣來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實際在夸送給他禮物的人。
接著下面第三章: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是說女子又把從牧場帶回的一支荑草贈給了男子,所贈給他的這支荑草,實在美得出奇。其夸贊的語氣比“彤管有煒”更加進了一步。“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兩句是說,并不是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覺它得它愈加美麗了。記得余冠英先生對此詩曾作了極為達情傳神的今譯,不妨引來助讀:
幽靜的姑娘撩人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暗里躲著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撓腮。
幽靜的姑娘長得俏,送我一把紅管草。我愛你紅草顏色鮮,我愛你紅草顏色好。
牧場嫩草為我采,我愛草兒美得怪。不是你草兒美得怪,打從美人手里來。
我們看這首小詩,把民間男女依約相會時的那種天真、活潑、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何逼真和生動!詩中寫一對戀人相會,先是這位調皮的姑娘故意惹逗,躲藏起來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撓腮;再又鄭重其事地贈給對方小草,試探其對自己的情意。而這個小伙也知趣、湊趣,說是“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洵美且異,美人之貽”,用雙關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深情,顯示了自己一片愛人及物的誠摯、癡迷之心。詩很短,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卻生動地寫出了一對情人幽會時的有趣場面,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刻劃出人物性格,即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男子的形象。總之,這首戀歌,不僅思想內容是健康的,藝術上也是成功的,其語言的簡練,構思的靈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劃的生動,以及生活氣息的濃烈,都不能不使我們兩千年以后的讀者感到驚異。
上一篇:《雄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下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