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葛藟,① 野葡萄藤長又長,
在河之滸。 蔓延河邊濕地上。
終遠兄弟, 離別親人到外地,
謂他人父。 喊人阿爸求幫忙。
謂他人父, 阿爸喊得連聲響,
亦莫我顧! 沒人理睬獨彷徨!
綿綿葛藟, 野葡萄藤長又長,
在河之涘。② 蔓延河濱濕地上。
終遠兄弟, 離別親人到外地,
謂他人母。 喊人阿媽求幫忙。
謂他人母, 阿媽喊得連聲響,
亦莫我有!③ 沒人親近獨悲傷!
綿綿葛藟, 野葡萄藤長又長,
在河之漘。④ 蔓延河邊濕地上。
終遠兄弟, 離別親人到外地,
謂他人昆。⑤ 喊人阿哥求幫忙。
謂他人昆, 阿哥喊得連聲響,
亦莫我聞! 沒有救助獨流亡!
(程俊英譯)
【注】①葛藟(lei):野葡萄。②涘(si):水邊。③有:識有,認之以為己有。④漘(chun):水岸邊。⑤昆:兄。
這是動亂年代流離失所、窮困無依的流民的哀歌。朱熹在《詩集傳》中指出:“世衰民散,有去其鄉里家族,而流離失所者,作此詩以自嘆。”
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六句。每章所述內容基本相同,而所表達的哀傷苦慟之情卻步步加深。這種感情的表達得力于兩種手法,其一為起興,其二為復迭。這兩種手法,在《詩經》中本屬常見,但在這首詩里,卻有自己的特色。
在《詩經》中,有的起興只是為了引起下文,同整首詩的內容沒什么必然聯系,而本詩的起興卻寓意深遠。全詩共分三章,每章都用在水邊的“綿綿葛藟”起興,然后再寫人的活動。“綿綿葛藟”,首先是描繪野葡萄藤長而不絕、蔓延不斷、充滿生機的景象。它之所以茁壯繁盛,是因為生長在水邊。生命無論怎樣短促,自然風雨無論怎樣侵襲,它們不僅牽而有所,而且還能得到河水的潤澤。而離鄉背井的流民,不僅沒有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親人、朋友的援助。以物襯人,人不如物。這樣,“綿綿葛藟”就不僅僅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而且兼有了對比襯托的作用,這是本詩的妙處。
本詩復迭手法的運用表現在兩方面:從流民方面看,“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母”、“謂他人昆”,只變換了三個名詞,但這三個名詞卻代表了不同年齡、性別的一大批人,可見流民對各種人都做小伏低,發出求助的呼聲,他們境遇的悽苦、無力生存的慘狀就歷歷在目了;他們渴望得到同情、溫暖和援助的心聲,也就縈繞耳際了。從被求助者方面看,“亦莫我顧”、“亦莫我有”、“亦莫我聞”,只變化了三個動詞,說明人人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把流民當成自己的親人。如此冷漠的人情,更加深了流民命運的苦難,所以僅六字的變化,就把流民窮厄至極之狀充分地體現出來,這種復迭手法集中而深刻地表現了詩歌的思想內容。
以上談的是變換個別字詞的復迭。此外,還有不變換字詞,完全重復運用的復迭,也很好地表現了詩歌的思想內容,這就是“終遠兄弟”的“終”字和“亦莫我顧”、“亦莫我有”、“亦莫我聞”的“亦”字。《經義述聞》說:“終,猶既也。”“既”是已經的意思,三“終”字言離鄉背井的距離之遠、時間之長,描隱痛心情令人凄然;三“亦”字言被求助者的冷淡,微諷之意存焉。這兩個字的三次使用,每一次都使流民的痛苦之狀加深一步,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
應當說明,詩中所寫,并無真的要依人為活之意,只是要抒發困窮流落之情。從起興到復迭,從字句的變換到重復,都具有一唱三嘆的作用,流露出吐不盡的愁與怨,感人至深。
上一篇:《葛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葛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