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國風》民歌說
古籍關于王朝到民間采詩的記載是《國風》民歌說的最初源頭。此說到宋代得到進一步確認,宋人大多認為:“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詩集傳·序》) 之后,又有人認為不獨《國風》為民歌,《小雅》中也包含部分民歌?!秶L》為民歌說漸為廣大學人所接受,幾成定論。其主要論據是:
1.《國風》的音樂乃民間音樂,“風土之音曰風”(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
2. 《國風》的藝術形式具備民歌的特征,“其言淺近重復”(鄭樵《詩辨妄》)?!捌鹋d與本詩沒有多大關系”,“換章只換韻腳”,“不同篇之詩,有相同的句子。” (何定生《詩經之今日》,《古史辨》第三冊)
3. 《國風》的作者,“大概小夫賤隸婦人女子之言” (鄭樵《詩辨妄》)。
4. 《國風》的內容,主要反映民間的婚戀、家庭、農事等生活(詳見方玉潤《詩經原始》、聞一多《風詩類鈔》)。
5. 先秦典籍為此說提供了許多根據。比如關于“采詩”說,《國語·晉語》六載范文子戒趙文子語曰:“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于市,辨妖祥于謠。”
《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語曰: “故《夏書》 曰: ‘遒人振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杜預注: “徇于路,求歌謠之言。”此即關于“采詩”說最早的記載,也可以說是《國風》為民歌說的最初源頭。
關于《國風》的作者,《左傳》隱公三年:“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 《碩人》。”
《左傳》閔公二年: “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p>
《左傳》文公六年: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p>
《左傳》言 “衛人”、“鄭人”、“國人”當包括民間百姓。
《國風》是民間各階層的群眾創作,言“大概小夫賤隸婦人女子之言”,是未詳審《國風》全部,以偏概全,主觀臆說。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風之得名主要在于音樂,風是相對朝廷雅樂宗廟祭歌而言的民間樂調。古人主要在“風土之音”的意義上稱之為民歌,我們今天也主要應從這個意義上沿承傳統的稱謂。
上一篇: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國風》是否民歌
下一篇: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國風》非民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