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言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恒言錄》,清錢大昕撰,6卷。該書最初是在嘉慶十年(1805)錢大昕去世后,經揚州阮氏刊行的。
《恒言錄》和《通俗編》一樣,搜集常言、俗語而探索其語源。全書共收詞語800余條,分為古語類、人身類、交際類、毀譽類、常語類、單字類、疊字類、親屬稱謂類、仕宦類、選舉類、法禁類、貨財類、俗儀類、居處器用類、飲食衣飾類、文翰類、方術類、成語類、俗諺有出等,共19類。《通俗編》的分類,有些混亂不妥,《恒言錄》簡化為19類,較為精密,如把成語和俗諺有出的各匯一編,明白標出門類,比《通俗編》的散見各類為尤。另外,本書所收一般的復音詞和雙聲疊韻的復音詞相當豐富,同時注意對等義詞和近義詞的搜集。如卷1“古語類”即列有“吉祥”、“吉利”、“快樂”、“快活”、“安寧”、“康寧”、“長久”、“長遠”等近義詞和“歡喜”、“喜歡”兩個詞素顛倒的等義詞,都一一引書加以考證。這足見作者有意識地要盡量記錄一些復音詞和辨析近義詞、等義詞。在這一點上,《恒言錄》就比《通俗編》更像一部詞典,對于研究漢語詞匯頗有參考價值。由《恒言錄》中的一些詞語和引證的材料看,錢大昕也對《通俗編》的內容,作了補充和引申。如卷6“成語類”的“耳邊風”一條云:“《南齊書·武十七王傳》: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杜荀鶴詩:萬般無染耳邊風”。《通俗編》本條只引杜荀鶴詩,這里補引《南齊書》,就說明了“耳邊風”是由“風過耳”演化而來,比《通俗編》在探討語源方面更精進一步。
清張鑒和刻此書的阮常生都曾為此書加注,從而豐富了原作的不少內容。現在書中本文下面“鑒按”和“常生按”的小字,就是張阮二人的注。后來陳鳣又編《恒言廣證》一書,乃按《恒言錄》原來的卷數和門類編次文字,將《恒言錄》的許多條目和張阮兩家的注又作了補充,使之臻于精詳。陳鳣的《恒言廣證》,是在嘉慶十九年(1814)完成的,卷首有自序,從前并無刻本,商務印書館根據陳鳣的手稿整理排印,和《恒言錄》印在一起,書后也附有索引。
上一篇:《歸田類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戊戌政變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