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國風》是否民歌
討論《國風》是否民歌,應首先明確“民歌”的含義,再考察《國風》文本的藝術特征與之是否相符。
民歌的含義有廣義、狹義之分。其狹義是指“勞動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若用這個標準去衡定,莫說《國風》,就是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民歌,乃至今世的民歌集《紅旗歌謠》中也沒有幾首是地道的勞動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
廣義的民歌是一個很寬泛的歷史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或是重視民歌的創作主體及創作方式,或是重視民歌的內容,或是側重民歌的樂調及藝術形式。在古代,民歌是指與宮廷雅樂及文人詩相對而言的土風歌謠。其特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音樂,民間樂調節奏明快、輕松活潑,不同于朝廷正樂的雍容典雅,也不同于宗廟祭歌的板滯凝重。
其次是藝術形式,民歌語言多通俗淺近,結構句法多重章疊句,修辭手段多套語比興,風格自然質樸,活潑清新,不同于文人詩的使事用典、煉字煉意的精巧細密,委婉含蓄,絢麗華貴。
再次是作者,民間詩人相對于宮廷詩人、文人詩人而言,包含民間各階級階層的人民群眾。最初的民歌也許主要是勞動人民的作品,但伴隨民歌形式的逐漸定型,“作者”已不是判定是否民歌的決定因素,文人運用民歌的樂調、形式創作的作品,人們習慣上也稱之為民歌。古者如劉禹錫的《竹枝詞》,今世如與劉三姐對歌的財主莫海仁及眾秀才所唱的歌,人們也稱之為民歌。
再次是內容,在古代,民歌多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主要用來宣泄一己之情,表現民俗民風民情,與朝廷為某種政治目的而創作的祭祀詩、宴饗詩明顯不同。但后來很多進步文人繼承了 《詩經》、《漢樂府》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社會的黑暗,同情人民的哀苦。還有些詩即便沒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但由于采用了民歌的樂調及形式,人們也稱之為民歌,如 《陌上?!贰ⅰ犊兹笘|南飛》。故在內容上已很難籠統地將民歌與文人詩加以區分,也不能僅據內容來判定是否民歌,要結合具體篇章做具體的分析。
至于創作的方式,最初的民歌應該是集體口頭創作的,但到后來究竟是集體口頭創作,還是個人文字創作就更不重要了。總之,伴隨“民歌”樂調與藝術表現形式的逐漸固定成型,“民歌”也漸漸成為表述某種民間詩歌體裁的概念。判定是否民歌的重要標準也漸由詩之作者、創作方式、內容轉變為更重視它的樂調與表現形式。
再考察《國風》文本的藝術特征。風,本義是樂調?!洞笱拧め愿摺罚?“吉甫作頌,其詩孔碩,其風肆好”,可為內證?!蹲髠鳌烦晒拍贻d楚囚鐘儀“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可為外證。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風是相對于朝廷雅樂祭歌而言的“民俗歌謠”(朱熹《詩集傳》卷一)、地方土樂。所謂“國風”,便是匯集各地的地方土樂。古人主要是從“鄉土之音”(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 的角度稱《國風》為“民俗歌謠”,我們也應主要從這個意義上繼承傳統的稱謂。
考察《國風》的內容與作者也與《雅》、《頌》明顯不同,而符合“民歌”的含義?!秶L》中既有社會底層遭受剝削壓迫者的饑勞怨恨,如《伐檀》、《碩鼠》;也有社會上層貴族狩獵出游、婚姻嫁娶的風俗畫面,如《葛覃》、《騶虞》;其中更多的則是社會中間階層既有人身自由又不受更多禮教約束的青年男女的歡樂悲哀,如《溱洧》、《褰裳》。人們往往根據《國風》的內容推斷它的作者,結論自然是:《國風》包含民間各階級階層的群眾創作,這正是民歌的特征。
考察《國風》的藝術形式,也具備民歌的特征: 重章疊句,套語比興,淺近活潑,自然純樸。
所以,說《國風》出自 “小夫賤隸婦人女子”(鄭樵《詩辨妄》)之手與說《國風》“全部是 ‘圣賢’亦即貴族們的作品”(袁寶泉、陳智賢《詩經探微》),都不符合《國風》創作的實際情況; 因 《國風》部分作品出于貴族之手而否認《國風》為民歌,則是不了解“民歌”的歷史含義及風、雅、頌的分類; 根據《國風》的樂調、形式、內容、作者等藝術特征及傳統的稱謂,我們仍應稱之為民歌。至于《小雅》中的部分詩歌是否民歌,如果不是分類的訛誤,因其樂仍屬朝廷雅樂,故只能說受民歌創作的影響,而不能稱之為民歌。
上一篇: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商頌》的時代
下一篇: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國風》民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