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的主要內容,《直齋書錄解題》導讀
《直齋書錄解題》是宋代一部重要的私家藏書目錄。是陳振孫在江西、福建、浙江做官時搜購、抄錄的藏書編成。據記載,在此書編成后的宋代末年曾有傳本,但迄今已不可得見;元代有無刻本不見記載,惟抄本殘卷流傳于世,現藏于北京圖書館;明代刻本見于著錄的有萬歷年間武林陳氏刊本,但未見傳本;在清代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該書已佚。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中輯出一本,用木活字匯印于《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下簡稱《館本》)此本一出,福建、蘇州、杭州相繼刊刻。后來,商務印書館又先后在《萬有文庫》、《叢書集成》等書中收入了此書。在館本印行后,盧文紹曾因其有漏誤之處起而訂正,其稿本現存上海圖書館,但亦成為殘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徐小蠻、顧美華二人的點校本。該本以館本為底本,以元抄本,盧校本為主要校本,以《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各史藝文志為參校本,并加以新式標點而成,書后附有有關《直齋書錄解題》的提要題識,關于陳振孫的生平與著述和陳振孫本人所撰序跋,并編有書名和著者兩種索引,此本可謂自《解題》問世以來最好的本子。
陳振孫(生卒年不詳)字伯玉,號直齋,浙江安吉人、出生在孝宗淳熙末年,曾任江西南城縣令,福建興化軍通判,端平中任浙西提舉,歷官至寶章閣待制。他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廣泛搜集書籍。在興化軍通判任內,曾傳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和吳氏的藏書。他幾乎用了畢生精力從事圖書的搜集與《直齋書錄解題》的編撰工作。
該書原本56卷,已佚。現通行的本子為22卷的館閣本,約30萬字,共著錄圖書51180卷。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編排,稱經錄、史錄、子錄、集錄。四錄之下又分53個小類。經錄下設易、書、詩、禮、春秋、孝經、語孟、讖緯、經解、小學10類;史錄下設正史、別史、編年、起居注、詔令、偽史、雜史、典故、職官、禮注、時令、傳記、法令、譜牒、目錄、地理16類;子錄下設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神仙、釋氏、兵書、歷家、陰陽家、卜筮、形法、醫書、音樂、雜藝、類書20類;集錄下設楚辭、總集、別集、詩集、歌詞、章奏、文史7類。從類目上看,陳振孫對于史籍和諸子百家的著述比較重視。在類目的設計上,他參考了當時的官修目錄和私家藏書目錄。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根據實際的需要和自己的認識對類目進行增設和調整,例如,他為符合宋代重視孔孟之學的實際情況,設立了語孟類,將《論語》和《孟子》合置其中;為了使類目更合理、每類之書多寡均勻,而設立了起居注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對于這些新設或新改的類目,他均寫有小序,現在保存下來的小序有語孟類、起居注類、小學類、農家類、陰陽家類、時令類、音樂類、詩集類、章奏類等9篇。在著錄內容上也不僅限于記載書名,而是對一書的卷帙多少,撰著人的官職名氏,以及學術淵源或版本類別都有所論述。如在卷2經錄· 書類《石林書傳》條下就載有“十卷。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蘊撰,博極群書,強記絕人。書與春秋之學視諸儒最為精詳。”又如卷1經錄。易類《周易口義》一書下記“十三卷。直講海陵胡瑗翼之撰。新安王炎晦叔嘗問南軒曰:‘伊川令學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何也?’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云爾,然雜物撰德,具于中爻、互體未可廢也。’南軒之學雖如此,要之,程氏專治文義,不論象數,三家者,文義皆坦明,象數殆于掃除略盡,非特互體也。”此外,陳氏還把傳統的目錄學和新興的版本學結合起來,融會到解題中,或記清古書款式和版刻,或說明所得善本書的經過,既記印本,也記抄本、拓本,如卷8史錄·雜史類《晉陽事跡雜記》條下云:十卷,唐河東節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也同。今刪為十卷,蓋治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從莆田李氏借錄。……”雖寥寥數語,卻使學者受益非淺。
陳氏此書,可說是促進我國目錄學發展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要貢獻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1,在分類體系上,改進與發展了傳統的四部分類的方法,如將《孟子》一書列于經錄,和《論語》一起合稱“語孟類”;將子錄農家類的時令書提出置于史錄之中;在子錄中恢復陰陽類,從經錄中把樂類提出置于子錄中,稱音樂類等等,而且都寫有小序,詳細說明改動的原因和目的。
第2,陳氏將目錄學與版本學相結合,一改過去那種評注卷帙,略論撰人名氏及品評內容得失的固有傳統,開創了書目使用解題的先例,推動了傳統目錄學的發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稱“解題敘述諸書源流,冊分部居,議論明切,為藏書家著錄之準繩。”
第3,著錄圖書宏富,反映了南宋以前的圖書情況。在收書數量上,甚至超過了官修目錄《中興館閣書目》,(《解題》收書51180卷,而《館閣目》僅44486卷),《四庫全書總目》在提到本書的參考價值時說:“古書已不傳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傳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偽,核其異同,亦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
《直齋書錄解題》自問世以來,一直受人重視,馬端臨在編撰《文獻通考·經籍考》時,曾以此書為藍本,由此可見,它的影響是較大的。直至今日,該書仍是我們研究目錄學以及研究中國學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王重民:《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圖書館》1963第4期。
上一篇:《盛明雜劇》的主要內容,《盛明雜劇》導讀
下一篇:《真臘風土記》的主要內容,《真臘風土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