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的文獻·宋代文學的工具書·目錄類工具書
目錄類工具書是指按一定規則編排的一批書籍的名稱及其相關內容的工具書,它是簡介圖書內容、形式、出版、收藏等基本情況,指導讀者閱讀和檢索圖書等文獻資料的工具書。我國的目錄類工具書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并逐步形成專門之學——目錄學。宋代以來,由于印刷術的廣泛運用所帶來的圖書刻印事業的發達,目錄學也趨向繁榮,產生了一大批目錄類工具書。此后,這類目錄類工具書代有新作,尤其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更為目錄類工具書的編纂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批歷代目錄類工具書中,便包含了大量與宋代文學有關的文學目錄工具書。
1.《郡齋讀書志》
這是北宋末年人晁公武私家編著的一部目錄書。晁公武,字子止,澶州清豐(今山東巨野)人,世居汴京昭德坊,人稱昭德先生。晁氏出身世族,家中藏書豐厚。北宋末年,晁氏避亂入蜀,定居嘉定,四川轉運使井度辟為屬官。井度亦雅好藏書,罷官后竟將所藏圖書全部贈予晁氏,晁氏遂在此基礎上編成《郡齋讀書志》。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各部以下又分若干類。其中集部分3類:一曰楚辭類,二曰別集類,三曰總集類。別集類分上、中、下三部分,其中別集類下著錄宋代別集,自柳開《柳仲涂集》至鄭厚《藝圃折衷》凡117部。總集類中著錄《西昆酬唱集》《九僧詩集》《圣宋文粹》《宋文海》《皇宋詩選》等宋代詩文總集多部。《郡齋讀書志》不僅著錄了100多種宋代別集和總集,而且對各書加以提要簡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提要目錄。不僅所分四部之首有大序,而且各書皆有提要,或敘作者經歷,或論著作要旨,或明學術源流,其內容大多與文學創作有關。
《郡齋讀書志》在蜀中的原刻本為杜鵬舉校刻的4卷本。后世傳本有兩種,一為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游均在衢州(治所在信安,今浙江衢縣)所刻姚應績編20卷本,世稱“衢本”;一種為淳祐十年(1250)黎安朝于袁州(治所在宜春,今屬江西省)宜春郡齋翻刻的4卷本,世稱“袁本”。袁本由黎安朝交由宜春人趙希弁校刻,趙氏在校刻時,就家中藏書而為晁氏未收者編為《附志》1卷,皆為當時通行的刻本。《附志》別集類著錄宋人別集凡80余種、宋人語錄類著作凡20余種,總集類亦著錄《國朝二百家名臣文粹》《四靈詩》等宋代總集多部。《附志》所收皆為當時通行的刻本,正好彌補了晁氏《郡齋讀書志》刊行后近百年間所出的新書。袁本流傳較廣,《四庫全書》本收錄的即為袁本。此外,清末王先謙以袁、衢二本合校,亦堪稱善本。
2.《直齋書錄解題》
此書為南宋末年著名藏書家陳振孫所編著。陳振孫字伯玉,號直齋,安吉(今屬浙江省)人。他一生在江西南城、福建莆田和浙江等地做過二十多年的地方官,并收藏了大量圖書,并用近二十年時間,仿《郡齋讀書志》編著成《直齋書錄解題》一書,他也因此而成為宋代繼晁公武之后另一著名的目錄學家。此書原本56卷,共著錄各類圖書3096種、51180卷,總數超過南宋政府的藏書目(如《中興館閣書目》著錄為44486卷)。可惜此書原本已佚,今傳者為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并校訂的22卷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即據此本點校出版。
輯本《直齋書錄解題》將歷代典籍共分為53類,雖不以經、史、子、集四部標名,但檢核其分類,仍不出四部范圍,計經之類凡10,史之類凡16,子之類凡20,集之類凡7。在53個類目中,僅有類序9篇,即語孟類、小學類、起居注類、時令類、章奏類、農家類、陰陽家類、音樂類、詩集類,用以說明增設類目的原因及類目演變情況,既反映了圖書分類的日趨細密,也反映了學術文化的變化。如音樂類書籍,以前的目錄書皆置于經部,陳氏則移置于子部的雜藝類之前,突出了音樂類書籍的藝術特性。陳氏不僅在古代典籍的收藏和著錄方面用力甚深,所收錄的書目卷帙浩繁,超越前人,而且在文學目錄學的發展史上也做出了較大貢獻。首先,該書繼承發展了晁公武所開創的書目提要的體例,對所著錄的各書皆有 “解題”,敘述版本,介紹內容,評價得失,考辨源流,往往寥寥數語,簡明而精當,從中也反映出陳氏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一些獨具心解的思想。其次,在書目分類方面,陳氏也進一步突出了文學目錄的功能特征。這主要表現在對集部類目的發展上。陳氏此書于楚辭類、總集類、別集類(分上、中、下) 及章奏類、文史類等以前書目志已設子目之外,又增設 “詩集類” (上、下) 和 “歌詞類” 二類,共計7個子目,比晁氏 《郡齋讀書志》多出兩個子目。詩集類和歌詞類這兩種新類目的設立,反映和突出了唐宋以來詩、詞發展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歌詞類著錄宋人詞集多達116種,既反映了詞體文學在宋代的繁榮局面,也為宋代詞史研究和宋詞傳播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此外,總集類、別集類、詩集類中,也分別收錄宋代的詩、文總集、別集和詩集多達五十余種、五十余種二百七十余種和一百三十余種,對宋代文學研究也頗有參考價值。
3.《通志·藝文略》
《通志》的作者是南宋人鄭樵。鄭樵(1104—1162),字漁仲,又稱夾漈先生,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鄭樵雖出生于北宋,但他的主要活動時期在南宋。他廣聞博學,雅好著述,以《通志》一書而成為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和目錄學家。
《通志》是一部綜合歷代史料而成的通史兼專史,其中《藝文略》部分屬于目錄學范疇,是鄭氏根據歷來官私目錄和個人訪書見聞而撰成的一部“通錄”型的綜合性圖書目錄。《藝文略》共著錄先秦至宋代的圖書10912部,110972卷,堪稱規模宏大。在《藝文略》中,鄭氏對文學類圖書不再稱集部,而是命名為“文類”,再細分為楚辭、別集(一至五)、總集、詩總集、賦、贊頌、箴銘、碑碣、制誥、表章、啟事、四六、軍書、案判、刀筆、俳諧、奏議、論、策、書、文史、詩評共22個子目,將文學目錄的分類進一步引向細致與科學化的道路。在《通志·藝文略》“文類”目錄中,涉及宋代文學典籍目錄最多的是“別集五”,凡142部、4606卷,此外,在“總集”和“詩總集”以及其他各類文體中也載錄了大量宋代文學典籍目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藝文略》“文類”的末尾還專設“詩評”一體,著錄了《歐陽永叔詩話》《司馬君實詩話》《劉貢父詩話》《蘇子瞻詩話》《洪駒父詩話》等宋人詩話著作多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詩學批評繁榮的景象。《藝文略》“文類”對所著錄的圖書雖沒有提要或解題,但對宋代文學研究仍具有文獻檢索和版本考證等意義。
《通志·藝文略》,有《四庫全書》本。
4.《宋史·藝文志》
《宋史》是由元代中書右丞相總裁脫脫主持編修的一部正史,成書于元至正五年(1345)。書中沿襲《新唐書》體例,設置《藝文志》,著錄有宋一代文獻。
宋代統治者尤重本朝歷史的修撰,稱“國史”,而每朝國史中皆有藝文志。據記載,宋代的《國史藝文志》共有7種,除3種在南宋時被廢棄,其余4種為:呂夷簡等撰《三朝國史藝文志》(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王珪等撰《兩朝國史藝文志》(仁、英二朝)、李燾等撰《四朝國史藝文志》(神、哲、徽、欽四朝)、佚名撰《中興四朝國史藝文志》(高、孝、光、寧四朝)。《宋史·藝文志》即參考以上宋人所撰國史藝文志而編成。此志亦依四部分類,《集類》分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文史類共4類,著錄文學類書籍2369部,34965卷。需要指出的是,此志最先在《集類》中設“文史類”,此類中收詩文評一類著作目錄,共計98部,600卷,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宋代的文學批評著作。此外,《子類》中的“小說家”收錄較蕪雜,包含了一部分宋代的詩話著作,如《東坡詩話》《后山詩話》《苕溪漁隱叢話》等。全志共著錄宋代所藏圖書9819部,119972卷。著錄雖十分簡略,沒有敘錄或提要,但此志仍不失為后人查考宋代藏書及宋人著述的有用工具。
《宋史·藝文志》,今有中華書局1985年校點本。
5.《文獻通考·經籍考》
《文獻通考》的作者馬端臨(約1254—1323),字貴與,樂平(今屬江西省)人,生活于宋末元初之際,元初時曾任慈湖、柯山兩書院山長,博學愛書,為元代著名史學家和目錄學家。
《文獻通考》即是馬端臨著述的一部多達348卷、通考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其中第18考《經籍考》凡76卷,是一部通史式的史志目錄。馬氏主要依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盡錄二家解題文字,并兼引歷朝正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等有關著述,分類輯錄而成。其中文學目錄主要在《集部》。此部分別集(前人單列的“楚辭類”并入別集)、詩集、歌詞、章奏、總集、文史共6類。別集類分12卷,其中著錄宋人別集300余部。詩集類分4卷,共著錄詩集300多部,除11部為隋代以前的詩集外,皆為唐、宋兩代的詩集。歌詞類1卷,著錄唐、宋詞集110多部。章奏類1卷,著錄的也多是唐、宋兩代的奏議類文集。總集和文史兩類共2卷,其中也著錄了不少宋代的文學總集和詩文評著作。《經籍考》集部6類所著錄的文學典籍,不僅以宋、元之際猶在流傳者為主,反映了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代文學典籍刻印和傳播的興盛景象,而且各書皆有解題,輯錄的資料極為豐富,對宋代文學研究極有參考價值。
《文獻通考·經籍考》,今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校點本,另有中華書局1986年版。
6.《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由四庫館臣們積十余年之功集體編纂而成的一部大型叢書。這項中國圖書史和文化史上的宏大工程開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第一部《四庫全書》修成。此后又用數年時間,先后將全書抄成6部,連同最先修成的一部共7部,分藏于北京皇宮中的文淵閣、奉天(沈陽)皇宮的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杭州西湖行宮的文瀾閣等各處。在歷經劫難之后,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文瀾閣本共四部得以保存下來。四庫館臣們在全書編纂期間,將采入和不采入的圖書皆撰寫提要。各書提要或記述作者之爵里、事跡,或考辨版本之優劣、源流,或評論創作之得失、特色等等,往往言簡意賅,既撮要了前人的評論,也反映了編者的見解。這些提要雖出自眾人之手,但最后經過總纂官紀昀(紀曉嵐)等修改潤色,并匯編成書,遂為全書的提要目錄,名曰《四庫全書總目》,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簡稱《四庫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共200卷,它既是清代最后一部官修書目,也是近二百多年來我國流通最為廣泛、影響亦極其深遠的一部綜合性國家圖書目錄的巨著。《總目》著錄已收入《四庫全書》的典籍3461種、79309卷,未收入《四庫全書》而只在《總目》中編入書名和提要的“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共計著錄圖書10200余種、十七萬二千余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古代文、史、哲等各方面的圖書典籍。《總目》分經、史、子、集4部,仍然屬于中國古代傳統的分類方法。4部之下再分類,經部分10類,史部分15類,子部分14類,集部分5類,有些類下再分子目,共計44類、65子目。
《總目》中的文學目錄主要在集部。集部目之卷一四八至卷二○○共計53卷,分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5類,其中詞曲類又析分為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五個子目。除楚辭類為專門著錄楚辭類著作之外,其他4類所著錄的文學典籍皆包含大量的宋代文學典籍。楚辭類共著錄漢以來楚辭著作共23部(含存目17部)。別集類共38卷,著錄漢以下至清代別集凡961部、18038卷,又存目1568部、16439卷,共計著錄歷代別集2529部,其中便包括百余部宋代文人的別集。總集類共著錄歷代總集凡563部(含存目398部),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宋代編纂的各類文學總集。詩文評類共著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以下至清代鄭方坤《五代詩話》64種、731卷,又存目85部、524卷,共計著錄歷代詩文評著作149種,其中也包括宋代各類詩話著作數十部。至于詞曲類,盡管編者認為“詞曲二體,在文章技藝之間,厥品頗卑,作者弗貴”,因而在體例上“附之篇終”(《四庫全書·詞曲類序》),表現出對詞曲的輕視態度,但此類的設立和著錄,對于宋詞和詞學研究所做出的貢獻卻不可抹殺。詞曲類之詞集子目,共著錄歷代詞別集59部,除元代白樸《天籟集》、張翥《蛻庵詞》、清代曹貞潔《珂雪詞》3部之外,其余56部皆為宋代詞人的別集。此外,存目中亦著錄歷代詞別集凡25部。“詞選之屬”著錄歷代詞總集,從《花間集》以下至《詞綜》等共計26部(含存目14部)。“詞話之屬”著錄宋王灼《碧雞漫志》以下歷代詞話凡10部(含存目)。“詞譜詞韻之屬”主要著錄清人所編詞譜詞韻類著作,如康熙《欽定詞譜》、萬樹《詞律》等,共計7部(含存目)。至于“南北曲之屬”,主要著錄元、明以來編著的曲論曲韻之類著作,共計11部。后二類對于宋詞研究也具有應用和參考價值。
值得連帶提及的還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簡目》是作為《總目》的簡編本而出現的,編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共20卷,篇幅只有《總目》的十分之一。《簡目》的主要特點是刪去了浩繁的“存目”,精簡了部、類的序文,提要文字也更為簡約。但在刪除“存目”之外,《簡目》所著錄的書籍共計3470種,不僅不比《總目》少,反而比《總目》所著錄的3461種還多出9種。因此,《簡目》的文學目錄學價值既未曾削減,而其卷帙適中文字簡潔也頗有利于流通和檢閱。
《四庫全書總目》舊有武英殿刻本等,今有中華書局1965年整理影印本、1987年重印本等,附有《四庫全書總目書名及著者姓名索引》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今有中華書局196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等通行本。
7.《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
這是由臺灣學者黃文吉主編的一種詞學研究書目。全書分為11單元,即總論、唐宋、唐五代、宋金元、兩宋、金元明清、金元、明、清、民國、域外詞人與詞學,共引用及參考117種中外書目,其中詞學專門書目索引38種,綜合性書目索引44種,專科書目、索引、年鑒35種,共收錄二千五百余種專書和一萬零二百余篇論文,總計12702個索引條目。除全書的總論外,該書所包括的作家以時代先后為序,其中的每一位作家又視條目多少分為“背景資料”和“作品研究”兩類。“背景資料”類包括傳記、年譜、生平考辨、著作等。“作品研究”類又分為“總論”和“分論”。其中的“總論”包括詞集、概述、內容、思想、形式、技巧、藝術、意境、風格、評價等;“分論”則以單篇詞作為研究對象,以調名為類目,以論文多少為序,以見詞篇受重視之程度。條目較少的作家,以姓氏筆畫多少為序,放在所屬時代的最后“其他”項。全書所收錄的專書和論文,首按門類,次按性質,再次按專書在前,論文在后,最后則按發表時間的先后來編排。其中專門討論詞學的論文集,除在該書中將全部篇目刊出外,還將各篇目析入相關各類;收錄詞學論文的一般論文集,則徑將所收錄各篇目析入各類。每一論著若有不同出處,則一一詳列。此外作者若有用字號、筆名發表者,皆盡量入作者本名下,以方便讀者檢查某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至于某些作者、書名的更改情況,則在條目后以括號注明原作者及原書名; 同時在原作者及原書名下記錄該條目,并以括號注明作者、書名的更改情況,從而使之兼有考辨版本的功能。
該書的主旨在于反映20世紀從1912年以來至1992年這80年間海內外詞學研究的總成果,其中大量研究成果屬于宋詞研究的范圍,既可為宋詞研究者提供檢索的方便,也為20世紀宋詞學術史的建構打下了文獻書目的基礎。書前有臺灣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李威熊先生所作序及編者自序。書末附錄引用及參考書目(包括收錄期刊一覽表、收錄報紙一覽表、收錄論文集一覽表三類)和作者索引。此書列入《書目叢刊》第二種,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8.《詞學論著總目》
這是由臺灣學者林玫儀主編的另一部詞學論著目錄。此書比臺灣學者黃文吉主編的《詞學研究書目》收輯更廣,編排更細,但二書大致同時同類,可相互參照,皆宋詞研究者必備之工具書。
該書為1901—1992年間中外詞學有關資料匯目,共24989條。資料來源為專著和單篇論文,其中的專著包括專書和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包括期刊論文、報紙論文、論文集論文、會議論文等數種。全書分為四大類:詞學總論、詞籍、詞學雜著、詞家與詞作。其中“詞學總論”類所收均為詞學理論之有關論著,分為20目:綜述、特質、起源、流變、派別、內容、風格、意境、體制、結構、詞調、詞與音樂、詞與舞蹈、詞譜、詞韻(韻部、韻書)、格律、技巧、詞論詞話(包括論詞詩詞)、學詞法、鑒賞。“詞籍”類分為叢編、合集、選集、書目、索引、辭典、詞學期刊、論文集等目。“詞學雜著”又分為三類:一、札記、隨筆、翻譯、詞匯、用語、名句、聯貼;二、序跋、論詞書信、論詞日記;三、研究概況、消息報導。“詞家與詞作”類分為12目:歷代詞總論、唐五代詞總論、唐五代詞家與詞作、兩宋詞總論、兩宋詞家與詞作、遼金元明詞總論、金元明詞家與詞作、清詞總論、清詞家與詞作、近現代詞總論、近現代詞家與詞作、域外詞學。皆先為一代詞學總論,后分論個體詞人詞作。個體詞人部分原則上均按時代先后排列(唯部分詞家身逢易代,難以截然劃分),凡超過七項研究成果者即獨立為一家,先列資料,后列論述。其中資料部分分為二項:生平、作品。生平資料由直接到間接,按年譜、世系、傳記及各種考證加以條例;作品包括別集、選集及相關考訂。論述部分分為四項:總論其人、兼論其人及其詞、總論其詞、詞作析評。不足七項研究成果歸入“其他目下”,唯清代女詞人則合稱“女詞人”。
書末附錄有:一、鑒賞類書籍選析詞作索引;二、1901年以來重要詞學叢刊目錄;三、1901年以來三大詞學期刊(《詞學季刊》、《同聲月刊》、《詞學》)總目;四、本書收錄中外文期刊總目;五、本書收錄中外論文集總目;六、本書收錄中文報紙總目;七、本書參用之書目及索引;八、本書所收論著作者索引。本書由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列為《圖書文獻專刊》第三種,于1995年6月出版。
9.《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
此書由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作為《全宋文研究資料叢刊之一》,由巴蜀書社1989年出版。
這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全宋文》的一項基礎工程和副產品之一。這項工作最初開始于1984年冬,至出版面世,前后歷時五年。此書雖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集體署名,實際工作主要是由沈治宏承擔并完成的。此書有如下特點:其一,收錄較為完備。此書廣采博收,堪稱迄今收錄現存宋人別集最完備的目錄資料。全書共收錄宋代739人的詩詞文集,其中詩集、文集、詩文(詞)合集的作者632人,僅有詞集的作者107人。書中反映了國內29個省公共、大學、科研等單位250多家圖書館,日本、美國33家圖書館收藏宋人別集的情況。其二,著錄現存宋人別集的版本較全。有稿本、抄本、刻本、木活字本、銅活字本、影印本、石印本、鉛字本等多種版式;有宋元善本,也有近年出版的精校本;有國內刻本,也有日本、朝鮮刻本等。其三,對現存宋人別集做了必要的考訂工作。如首先對搜集到的別集資料進行了清理,對是否宋人、是否別集等問題進行了考辨,然后又對作品真偽做了考訂。其四,反映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別集序跋中,多有對原書的研究資料,或言作者,或言內容,或言版本,如有必要,編者即于按語中加以說明。其五,編排也較為合理。全書全部書目均按作者生年或大約生年編排,使讀者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宋人別集和宋代文化的發展情況。將引用叢書及藏書單位作了附錄,省去了不少篇幅。書末附著者索引,也便于檢索。書前有曾棗莊所撰序言一篇,對該書的編纂及其特點和功績加以說明和肯定。
10.《宋人年譜集目·宋編宋人年譜選刊》
這是由吳洪澤編輯的一本宋人年譜目錄和宋人年譜選本,集目錄和資料為一體,是《全宋文》編纂的副產品之一,屬“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項目”,作為《全宋文研究資料叢刊之二》,由巴蜀書社1995年出版。
《全宋文》由四川大學古籍所負責編纂,編者委托吳洪澤承擔對宋人年譜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吳洪澤在承擔此項工作中做了三件有益的事情,一是撰寫了《宋人年譜研究》,二是匯編了《宋人年譜集目》,三是根據《集目》,復制了一套完整的宋人年譜。復制宋人年譜的目的,意在編輯《宋人年譜叢刊》。但因出版資金等條件的限制,《叢刊》一時難以出版,只好先出《宋人年譜選刊》。于是便有了這本合《集目》和《選刊》為一冊的書籍面世。《宋人年譜集目》著錄以宋人為譜主(含由宋人元者)的年譜五百六十余種,涉及譜主一百七十余人,附錄宋人編撰的前朝人年譜56種,并附錄有關宋人年譜、生卒方面的考證文章。《集目》的編纂,主要依據歷代藏書目錄、各大圖書館目錄、報刊論著索引,并參考洪煥椿《浙江歷代名賢年譜綜錄》、杭州大學圖書館編《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楊殿珣《中國歷代年譜總錄》等年譜目錄書籍,對宋代至今所編宋人年譜基本上囊括無遺。現存宋人編撰的宋人年譜共計三十余種,《選刊》收錄其中的24種,譜主依次為:知禮、梅詢、范仲淹、李覯、周敦頤、陳襄、文同、王安石、程頤、楊時、宗澤、呂頤浩、尹焞、李綱、鄭剛中、宗杲、陳與義、鄭興裔、周必大、呂祖謙、陸九淵、黃榦、陽枋、文天祥。其中既有一代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李綱,著名理學家如程頤、呂祖謙、陸九淵,還有著名詩人陳與義、著名畫家文同、名僧知禮等人。這本書的出版,為宋代文學研究者查閱宋人年譜、研究宋代文人生平事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書前有曾棗莊所撰《序》一篇,對此書的學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集目》前除《編例》之外,又有編者所撰《前言》一篇,對年譜之體、宋編年譜、后人編宋人年譜、宋人年譜的價值、《宋人年譜集目》的纂輯等問題進行了考察、論述和說明,堪稱是一篇研究宋代年譜頗有心會的學術文章。《集目》下附《宋人編前朝人年譜目錄》、《珍本年譜藏書單位簡稱》、《譜主姓名筆畫索引》。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詞曲文獻·清詞總集與選集
下一篇:宋代文學·宋代詞·第一、第二代詞人群的開創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