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賜我百朋。
汛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這是一首歌詠學子樂見君子(即老師)和君子樂育人才(本詩小序:“菁菁者莪,樂育才也。”)的樂歌。贊美了教師教育人才,學生學有收獲的事。所以,后來人提到教育,常用這首詩做典故,借“菁莪”來美育才。“菁莪”,即“菁菁者莪”的簡稱。全詩四章,章章歌頌老師培育人才,使學生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獲,因而心中喜悅。
第一章,借描寫向陽的山坡上,長著茂盛的蘿蒿(“莪”,亦名蘿蒿,《本草綱目》稱之為抱娘蒿)起興,使人觸景展開聯想。聯想到那教育人的老師培育出許許多多有用的人才,猶如向陽坡上的蘿蒿,長得茂密繁盛。然后引出“既見君子,樂且有儀”,“既”,是已經的意思;“且”,是而且、并且的意思;“儀”,是規范、禮儀。這句話是說,莘莘學子,已經有幸受到教師的教育,不但心中快樂,而且懂得了修養品德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禮儀。所以,這第一章是從修身方面,贊美老師的重大作用。
第二章,用同樣的事物起興,再次引出人們對老師辛勤教育人才的聯想。借以喚起人們對教師的羨慕、熱愛、敬重的感情,“既見君子,我心中喜”,莘莘學子已經有幸受到教師的教育,我們的心中感到無限的欣喜。這樣配合第一章,反復吟唱,從而收到了較強烈的藝術效果。
第三章,再用同樣的事物起興,引出老師樂于教育人才的聯想。然后歌詠,“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錫”,即賜;“朋”,左人用貝殼作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百朋”,言錢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莘莘學子,已經有幸受到老師的教育,教給我們的知識和本領,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所以,這第三章,是從求知識、學本領方面,贊美老師的重大作用。可見,我國古代就非常注重教育,重視知識、本領的傳授,認識到學得“知識和本領”,勝過富有萬貫家產。
本詩的前三章,是用同樣的事物起興,而第四章,即末章,改用了描寫別的事物起興。“汛汛楊舟,載沉載浮”,“汛汛”,是船行水上,任其漂流的樣子。“載”,是乃,則。這兩句詩,是借描寫楊樹做的小船,隨著波浪漂流在水中,或是沉到水底里,或是漂浮在水面上,沒有一定的方向,也不知道是深是淺。使人們看到這樣的景象,就不禁聯想到,那些年輕的學子,無人教管,放任自流,就猶如船行水上,隨波逐流,沒有方向,不知深淺,那將是十分危險的。末篇這樣起興,與前三章所歌詠的內容,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起到較為強烈的反襯作用。然后再來歌詠,對教師慕艷、熱愛和敬重的感情。“既見君子,我心則休”,“休”,《廣雅》釋為“喜也”。這兩句詩是說,已經有幸受到老師的教育,同那無人教誨、隨波逐流的莘莘學子相比,心中更感到無限的喜悅。這樣以沒有老師教育反襯有老師教育,就更加突出老師教育學生的重要性,從而收到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本詩采用“興”的表現手法,比喻襯托的作用比較突出。特別是正反對照的反襯作用,形成鮮明的對比,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例如,本詩的末篇,不僅用“汛汛楊舟,載沉載浮”,形象而又具體地反襯了“既見君子,我心則休”,強調了老師的重要作用;而且,又與前三章的起興,用“阿之長莪菁菁然,如君子能長育人才”這樣的比喻,形成鮮明的對比,前呼后應,反復對照,使詩的思想意義更加突出,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上一篇:《苕之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