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①,蘿蒿茂盛密又長,
在彼中阿②。長在那邊山崗上。
既見君子③,已經(jīng)見到那君子,
樂且有儀。歡樂而且有禮讓。
菁菁者莪,蘿蒿茂盛密又長,
在彼中沚④。長在水中小洲上。
既見君子,已經(jīng)見到那君子,
我心則喜。我的心里真歡暢。
菁菁者莪,蘿蒿茂盛密又長,
在彼中陵⑤。長在那邊土山上。
既見君子,已經(jīng)見到那君子,
錫我百朋⑥。勝得賞錢百千串。
汎汎楊舟⑦,水中蕩著楊木舟,
載沉載浮。或沉或浮任飄流。
既見君子,已經(jīng)見到那君子,
我心則休⑧。我的心里樂悠悠。
[注釋]①菁菁:茂盛的樣子。莪(e):又名莪蒿、蘿蒿,亦稱抱娘蒿。②中阿:即“阿中”。下文“中沚”、“中陵”同。阿,大的丘陵。③君子:指掌握政教全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古者君師合一,政教不分。④沚:水中的小沙洲。⑤陵:大土山。⑥錫:賜。百朋:兩百串貨幣。朋,古人以貝殼作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⑦汎汎:同“泛泛”,飄浮不定的樣子。楊舟:楊木制作的船。⑧休:喜。
[賞析]關(guān)于《菁菁者莪》的主題,今古文無爭論。《詩序》曰:“樂育材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徐幹《中論·藝紀(jì)》“先王之欲人之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藝”之言,并指出“徐用《魯詩》,所說詩義乃《魯》訓(xùn)也。古者育材之法備于此矣。《齊》、《韓》無異議”。惟朱熹非之,認(rèn)為“此《序》全失詩意”(《詩序辨說》),主張“此亦燕飲賓客之詩”(《詩集傳》),然作《白鹿洞賦》時又曰“樂《菁莪》之長育”,則仍采舊說。今人亦有作“情歌”解的。方玉潤說得好:“此種詩古來相傳既久,可以不必與之立異。”(《詩經(jīng)原始》)陳子展先生也說:“約定俗成謂之宜,非有確證,驟難改易也。”(《詩經(jīng)直解》)這里仍采舊說,這首詩說的是樂育人才之事,“此君子視學(xué),太學(xué)之士樂君子之育材而作此詩。”(姜炳璋《詩序廣義》)
全詩凡四章,運(yùn)用比興手法反復(fù)詠嘆對于君子長育人才的歡悅之情。每章均分兩層,前三章以“菁菁者莪”起興,第一層三章基本相同,“言君子長育人才;沚之長莪,陵之長莪,猶阿之長莪也”(陳奐《詩毛氏傳疏》),以表明“育材之有地”(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第二層則抒寫見到君子后的喜悅心情和心理變化。第一章寫太學(xué)生們見到“君子”十分歡樂,而且彬彬有禮;第二章寫見到“君子”的歡樂心理,“喜已材得成”(《詩經(jīng)世本古義》);第三章寫見到“君子”受到賜以百朋的獎勵;第四章,第一層以楊舟載物、沉浮不定來比興太學(xué)生懼不見用、忐忑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第二層則寫見到“君子”后大喜過望,心情極其安然了。前后對比,表露了太學(xué)生們的內(nèi)心世界。
這首詩在春秋時即被引用,《左傳·文公三年》載:“公如晉,及晉侯盟晉侯饗公,賦《菁菁者莪》。莊叔以公降拜。曰:‘小國受命于大國,敢不慎儀?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這是取詩中“既見君子,樂且有儀”之義的,后人則每于詩文中引用“菁莪”二字,以作樂育賢才之喻。晉孫楚《故太傅羊祜碑》:“雖《泮宮》之詠魯侯,《菁莪》之美育材,無以過也。”明劉基《送趙元舉之奉化州學(xué)正》:“泮水紫芹香可覽,倚看待佩樂菁莪。”可見這首詩的影響是深廣的。
上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萚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