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辛雜識《羅椅》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羅椅,字子遠,號磵谷,廬陵產(chǎn)也。[1]少年以詩名,高自標置。嘗以詩投后村,[2]有“華裾客子袖文過”之句,知其為巨富家子也。壯年留意功名,借徑勇爵,[3]捐金結(jié)客,馳名江湖。時方尚程朱之學,[4]于是盡棄舊習而學焉。然性理之學,必須有所授,然后名家,于是尊饒雙峰為師。[5]時四方從之者數(shù)百,類多不能文之人。子遠天資素高,又濟之以性理之學,竟為饒氏高弟、其實欲蓋陶、猗之名也。[6]未幾以李之格薦,登賈師憲之門。[7]久之,賈惡其不情,心薄之。時在江陵,值庚申透渡之事,[8]遂去賈往維揚,依趙月山。遂青鞋破褙,蓬頭垢面,儼然一貧儒也。月山得其銜袖之文,甚喜;遂延之教子,賓主極相得。未幾,師憲移維揚,月山仍參閫幕。[9]一日話間,云:“兒輩近得一師,善教導,蓋廬陵羅兄也,才美可喜,但一貧可念也。”師憲先廉知為子遠,[10]紿月山云:“好秀才,能教子弟,極難得,愿見其人。”月山遂拉子遠出見,師憲為之絕倒。月山茫然,問所以。師憲曰:“此江西羅半州也,其家富豪十倍于我輩。執(zhí)事高明,乃為所欺耶?”月山甚慚。子遠知蹤跡已露,遂告別而去。既而登丙辰第,以秉義郎換文林,[11]為江陵教,又改潭教。潭之士聞其來,先懷輕侮之意。及至,首講《中庸》,亹亹可聽,[12]諸生乃無語。及宰贛之信豐,登畿為提轄榷貨務,賈師憲既知其平生素詭詐,不然之,久而不遷。至度宗升遐,失于入臨,于是臺評論罷而去。
饒雙峰者,番陽人,自詭為黃勉齋門人,[13]于晦庵為嫡孫行。同時又有新淦董敬庵、韓秋巖,皆為雙峰門人,子遠與之極相得,互相稱道。及世變后,道學既掃地,董、韓再及門,則子遠不復納之矣。董、韓亦行怪者,俱不娶。雙峰死,二君匍匐往哭,縞素背負木主。[14]每夕,旅邸輒設位,奉木主哭臨之。旅主人皆患苦之。及道由撫州,黃東發(fā)震時為守,津吏報云:“有二秀才素衣背位牌入界,大哭而去,行止怪異,不知何人。”東發(fā)聞之,即往迎之,亦制服于郡廳設位,三人會哭,俱稱先師之喪。及自石洞回,東發(fā)聘董為臨汝堂長,書幣極厚。[15]留韓郡齋。蓋一時道學之怪,往往至此。時人有言云:“道學先牌人欲行。”董敬庵,淦之浮薄者,鄉(xiāng)人呼為董茍庵。韓自詭為魏公之裔,僻居蔀屋,[16]而榜帖則必稱本府。[17]常語朋友云:“先忠獻王勛德在國史,[18]先師文公精神在《四書》,[19]諸賢不必對老夫說功名,說學問。”以此往往為后生輩所譏云。
【注釋】 [1]產(chǎn):出生。 [2]后村:劉克莊,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南宋文學家。 [3]借徑勇爵:鉆營武將的門路。 [4]程朱之學: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倡導的儒家道學。 [5]饒雙峰:饒魯,字伯輿,余干(本篇誤作番陽)人。應試不中,以講學為生。所居石洞書院前有兩峰,因號為雙峰。 [6]陶、猗:指春秋時的富翁陶朱公和猗頓。 [7]賈師憲:賈似道,字師憲,天臺(今屬浙江)人。宋理宗、度宗時為相,專政誤國 [8]庚申透渡之事:指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賈似道任兩淮宣撫使,元兵渡江入侵事。[9]閫(kun)幕:帥幕 [10]廉知:察知、訪知。 [11]以秉義郎換文林:從武職改換為文職官。秉義郎是武階,文林郎是文階、均從九品上。 [12]亹亹(wei wei):娓娓。 [13]黃勉齋:黃干,字直卿,閩縣(今福建閩侯)人。朱熹的弟子和女婿,受朱熹付托傳授道學,世稱勉齋先生。 [14]木主:為死者立的木制牌位。 [15]書幣:禮物。此處指薪水。 [16]蔀(pou)屋:草席蓋頂?shù)奈葑印V肛毟F人家的房屋。 [17]榜帖:名帖。 [18]忠獻王:指韓琦。忠獻是他死后謚號,韓秋巖將謚號忠獻說成忠獻王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 [19]文公:指朱熹,文是他死后謚號。稱朱熹為“先師”是吹噓。
【譯文】 羅椅,字子遠,號磵谷,生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少年時代就以詩聞名,對自己評價很高。他曾經(jīng)呈遞詩作求見劉克莊,有“華裾客子袖文過(我這個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身上穿著華麗的衣衫,袖中籠著預備呈遞的文章拜訪他)”的詩句,可知他是巨富家的子弟。壯年時代,他留意取得功名,鉆營武將的門路,揮霍錢財,交結(jié)朋友,在江湖上很聞名。當時正崇尚程顥、程頤、朱熹倡導的儒家道學,于是他就完全拋棄先前學習的東西,重新學習儒家道學。可是,儒家的性命理氣之學,必須有老師傳授,然后才能成為名家,于是他尊奉饒魯為師。那時,四方師從饒魯?shù)挠袔装偃耍蠖鄶?shù)是不能寫文章的。羅椅天資本來就很高,又加上性命理氣之學,竟然成為饒氏的高足,而實際上,他是想掩蓋自己像春秋時陶朱公、猗頓那樣巨富的名聲。不久,由于李之格推薦,他投靠賈似道門下。時間一長,賈厭惡他不近人情,心里很看不起他。在江陵的時候,正逢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賈似道任兩淮宣撫使、元兵渡江入侵的大事變,他就離開賈似道去揚州,投靠賈似道的門客趙月山。于是,他身穿破背心,腳著青布鞋,蓬頭垢面,儼然是一個貧寒的書生。趙月山得到他呈獻的文章,很喜歡,就請他教自己的兒子,賓主二人極為融洽。不久,賈似道遷移到揚州,趙月山仍在賈的帥幕任職。一天談話間,趙月山說:“我的兒子最近得到一位老師,善于教導學生,是廬陵羅兄,才學華美,令人喜愛,可是一貧如洗,真叫人憐惜。”賈似道先打聽到此人就是羅倚,便哄騙趙月山說:“好秀才,能教導子女,極為難得,我想見見這個人。”趙月山就拉著羅椅出來謁見,賈似道因而俯仰大笑。趙月山茫然不知,詢問原因,賈似道說:“此人是江西羅半州,他家豪富,是我輩十倍。您如此高明,怎么被他蒙騙啊?”趙月山覺得很慚愧。羅椅知道自己蹤跡已暴露,就告辭離去。接著,他中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進士,由武職秉義郎轉(zhuǎn)到文職文林郎,任江陵教官,又改任潭州(今湖南長沙)教官。潭州的讀書人聽說他來,原先就懷有輕蔑侮慢的意思。他抵達后,首講《中庸》,娓娓動聽,廣大學生才無話可說。等到羅椅任江西信豐縣令,將要提升到京城地區(qū)做稅務官時,賈似道既已知道他平生一向狡詐,就不同意,羅椅很久沒有升官。度宗升天時,他沒有舉行臣下應盡的吊念禮儀,于是被御史臺彈劾免官,離開任所。
饒魯,番陽人,自己詭稱是黃魯?shù)拈T人,是朱熹的嫡孫行輩。同時又有新淦董敬庵、韓秋巖。都是饒魯?shù)拈T人。羅椅與他們極為融洽,彼此稱道對方。等到南宋被元朝滅亡后,道學已聲名掃地,董、韓再到羅椅門上,羅椅就不再接納他們了。董、韓也是行為怪僻的人,都不娶妻。饒魯死時,兩位伏地而行,前往哭靈,身著白色的喪服,背負木制的饒魯牌位。每天夜晚,寄宿旅店就設靈位,奉著牌位,聚眾舉行哀悼。旅店主都厭恨他們。途經(jīng)撫州時,黃震為太守,官隘渡口的官吏秉報說:“有兩位身穿孝服,背負牌位的秀才進入本地界,大哭著離去,行為舉止十分怪異,不知是什么人。”黃震聽說,立即前去迎接他們,也穿著喪服,在郡廳設靈位,三人聚在一起痛哭,都稱說是“先師”的喪事。等到從石洞返回,黃震聘用董敬庵為臨汝書院院長,薪水極為豐厚。而把韓秋巖留在郡守府第。一個時期,道學的怪異,往往達到這種地步。當時人有這樣的說法:“道學先人的牌位,人欲橫流的行徑。”董敬庵是新淦當?shù)剌p浮的人,鄉(xiāng)人稱呼他董茍庵。韓秋巖自己詭稱是北宋名臣魏公韓琦的后代,他居住在偏僻地方草茅蓋頂?shù)奈葑永铮蟿t必定稱“本府”。他常對朋友說:“已故忠獻王的功勛和德行寫在國史上,已故老師文公的精神留在《四書》上。你們諸位賢士不必對老夫我講功名,談學問。”因此,他們往往被后生輩譏笑。
【總案】 宋代道學以“存天理,滅人欲”相標榜,而小說中描寫的那幾個假道學,則是人欲橫流的偽君子。小說無情揭示偽道學“浮薄”、“不情”、“詭詐”、“怪異”的本質(zhì),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蘊藏強烈的愛憎,同為道學門人,道學聲名掃地前后,韓琦對董敬庵、韓秋巖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前則“極相得,互相稱道”,后則“不復納之”,一熱一冷,成為世態(tài)炎涼的一個顯例。背負先師牌位,到處哭靈,居然謀得薪水豐厚的職位,這出丑劇、鬧劇,正是假道學丑惡靈魂的大曝光。作者的筆鋒犀利,寥寥數(shù)筆,就戳穿了這些人的偽善面具。
作品的意義在于含蓄辛辣地勾畫了當時假道學的群丑圖,為那個時代的偽君子留下妙肖的寫照,也為今天深刻了解道學的思想實質(zhì)提供了真實資料。這是宋代的《儒林外史》,其諷刺鋒芒直逼道學的虛偽。它像一面歷史鏡子,映照出千百年來一切假道學的嘴臉。
吉明周
上一篇:聊齋志異《羅剎海市》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剪燈新話《翠翠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