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維周①,能繼祖業惟周邦,
世有哲王②。世世都有賢哲王。
三后在天③,三代先君神在天,
王配于京④。武王受命把國掌。
王配于京,武王受命把國掌,
世德作求⑤。能為祖德添榮光。
永言配命⑥,永遠秉承上天命,
成王之孚⑦。成王誠信世瞻仰。
成王之孚,成王誠信世瞻仰,
下土之式⑧。四海從風樹榜樣。
永言孝思,永遠恭敬盡孝思,
孝思維則⑨。孝思即是法先王。
媚茲一人⑩,四海愛戴周天子,
應侯順德。能順祖德大弘揚。
永言孝思,永遠恭敬盡孝思,
昭哉嗣服(11)!詔告后嗣切勿忘!
昭茲來許,詔告后嗣切勿忘,
繩其祖武(12)。先祖步武緊跟上。
于萬斯年(13)!啊,國運萬年長!
受天之祜(14)。受天之福永無量。
受天之祜,受天之福永無量,
四方來賀(15)。四方來賀王室昌。
于萬斯年!啊!國運萬年長!
不遐有佐(16)。遠國朝周作藩障。
[注釋]①下武:下,后嗣。武,足跡。下武,謂繼承先人事業。維:同“惟”,惟有。②哲:明智。③三后:指周人的三王——太王、王季和文王。④王:指武王。配:配天。謂秉承天命。京:鎬京,周都。⑤求:與“逑”通,匹敵。⑥永言:永遠。“言”為助詞。⑦孚:信⑧式:法式,榜樣。⑨則:法則。⑩媚:愛。一人:指成王。(11)昭:章太炎《新方言》云:昭,即今“詔”字。詔,告戒。嗣服:嗣君,指康王。下章“來許”與此同義。(12)繩:繼也。(13)于:嘆美詞。(14)祜:福。(15)四方:謂華夏諸侯。(16)不遐:遠方。“不”為語助詞。遐,《毛傳》謂“遠夷”,即華夏之外的邊遠之國。佐:輔佐。
[賞析]《下武》,是首贊頌周王朝的后嗣能緊步前人足跡光大周室的歌詩。詩中頌美了周代的“三后”、武王和成王,又提到“昭哉嗣服”,即告戒嗣位的新君。這位新君當是剛繼位的周康王。《周書·顧命篇》記錄了周成王的臨終遺訓,他要求太子釗遵循周家大法,燮和天下,弘揚文武二王的大教。本詩有頌美,也有告誡,頌美正是為了告誡。細味詩意,當作于康王即位之初敬謁宗廟并接受諸侯朝賀之時。
本詩凡六章,章四句。首章頌美三后及武王。發端二句,開門見山點出主旨:“下武維周,世有哲王。”其中便寓有教訓。夏、商兩代,由于后嗣腐化,遺棄祖德,導致江山易手。而“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原因在于世世都有明哲的國王,能緊踵先王步武,弘揚祖輩功德。以下各章圍繞這個主題逐層展開。二章上二句頌美武王,下二句頌美成王,贊揚他們上應天命、下配祖德。三章頌美成王以誠信立身而為天下法式,并指出以先王為法則就是最大的“孝思”。四章頌美嗣君康王受人愛戴,并戒其永盡“孝思”。五章詔告康王慎追祖先步武,則國運綿長而受天之福。六章寫即位朝賀的熱鬧場面,以華夏諸侯連袂來賀、諸夷君長也愿作輔佐作結,與發端“下武維周,世有哲王”回應,章法嚴密。
為了更好地表達本詩的主題,詩人創造了一種被后人稱做“頂真”的修辭手法,并純熟地加以使用。像一、二、三和五、六各章,前章的尾句,即作后章的首句,后章的尾句,又作下章的首句,首尾蟬聯,有如連珠(后人即將這種辭格稱作連珠體);而像三、四兩章及五、六兩章中的第三句前后相承,有如連環(后人即將這種辭格稱作連環體)。詩人運用這種手法巧妙地再現了由三后而及武王,由武王而及成王,由成王而及康王,上遞下接,綿延不絕的關系。詩歌的形式與其內容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上一篇:《終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下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