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完成統一北方后病死。軍政大權落到外戚、大貴族楊堅手中。581年,楊堅廢掉北周靜帝宇文闡,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朝,是為隋文帝。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一方面繼承周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和一些措施,一方面又取消或改變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加強了國力,為統一南北奠定了基礎。
政治上,隋文帝設置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作為中央權力機關。內史省是決策機關,長官叫內史令;門下省是審議機關,長官叫納言;尚書省是執行機關,處理全國行政事務,長官叫尚書令。尚書省下設吏部、禮部、度支部、兵部、都官、工部等,分掌全國政務。開始確立三省六部的官僚體制。對于地方行政機構,改原來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郡)、縣兩級制,裁減了不必要的機構。節省了國家開支,也便于政令的推行。在選舉制度上,隋文帝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不再以門第高低來選拔官員。取消州、縣長官自行任用屬員的權力。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隋煬帝時還開始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為一般地主進入仕途打開了門戶。在兵制上,軍人的戶籍、田地歸地方管理,改變了軍戶、民戶分治的辦法,府兵由中央的十二衛及所屬兵府統率。這些改革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采取政治措施的同時,隋朝又實行搜括戶口、均田、租調、開鑿河渠等項經濟措施。隋朝統治者實行嚴格的戶籍法,對農民進行登記,編入戶籍,按官定的統一標準劃分戶等。并責成地方官吏認真檢查、核實戶口,把蔭庇在門閥世族地主手里的農戶搜括出來,變為國家編戶。公元585年,新編入戶籍的就有164萬余口,增加了44萬丁男。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和租調力役制,規定:一夫一婦受田一百四十畝,每年繳納租粟三石,調絹一匹(后減為二丈),服役三十天(后改為二十天)。雖然各級官吏可按品級高低以及奴婢、耕牛分別占有超過農民許多的土地,但農民畢竟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而且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隋文帝及其繼承者都比較注意水利建設。584年,隋文帝命令開通廣通渠。隋煬帝更大規模地發展漕運。于公元605年至610年間,先后征發數百萬民工,開鑿了通濟渠(從洛陽到淮安)、山陽瀆(從淮安到揚州入長江)、永濟渠(從河陰引黃河入沁水,北達涿郡)、江南河(從鎮江到杭州)四大首尾相連的水渠,即大運河。大運河長四千余里,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聯系。
在隋政府進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加強了國家力量的同時,隋文帝就積極著手滅陳的軍事部署,大造戰船,訓練水師。588年10月,隋軍50萬余人分兵八路,水陸并進,大舉南下。而立國在長江以南的陳朝的政治卻非常腐敗。就在隋軍發動總攻的時刻,陳朝君臣依然飲酒賦詩,尋歡作樂,妄圖以長江為偏安江南的天塹。589年初,隋軍分兩路渡江,迅速會師建康(今南京)。隋朝只用了四個多月時間就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雖然它只存在37年,但是,無論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歷代改革變法運動·隋文帝改革
下一篇:歷代農民起義·隋末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