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短歌
又稱倭歌(waka)或歌(uta),為日本一種抒情詩體,由31個音節組成,依五、七、五、七、七音節的順序排列。和歌大約起源于7世紀,并延續至今,可視為日本的古典詩體。和歌盛行于宮廷達數世紀之久,因之其措詞風格正統、典雅,題材大多涉及大自然、愛情、挽悼以及狩獵旅行和行幸游宴等場合。
就其影響而言,和歌對現代西方詩歌的影響不如俳句(見“俳句”)那么明顯和深遠,因而很難予以評估。對和歌的語言、傳統和技巧所知甚少,成為人們深入了解這種詩體的最大障礙。西方人對這種詩體的認識一直是通過一本充滿異國情調和蹩腳譯文的選集《萬葉集》獲得的。人們將和歌的異國情調與印象派的色彩觀念聯系起來,用柔和淡雅、敏感細膩、華麗多彩、超道德性,以及準確的意象等概念來描述這種日本詩歌。和歌往往將各種不同的題材分開處理,然而西方對和歌的認識和模仿通常是通過將自然、愛情和挽悼氣氛與借鑒俳句詩體技巧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的。
這樣,各種詩體的混淆,以及如墜云霧之中的洋腔洋調使人們很難辨清各種詩體的不同影響。這種現象在早期法國和歌愛好者(約1905—1915)中表現得尤為顯著。美國的重要詩人從和歌中受益不大,但埃米·洛威爾、歐內斯特·費諾洛薩等次要詩人,曾模仿和歌或重新翻譯和歌譯文,阿德萊德·克拉普西也曾依照和歌詩句發明新的詩體。一些意象派詩人以及他們法國和英國的前輩們都先后將和歌作為一種實驗范型模仿過。然而,西方詩人對和歌的興趣以及從中得到的益處均不如俳句那么大。
西方對和歌的評價也受到了19世紀和20世紀日本尚古文化風氣的沖擊。這股風氣導致人們對具有宮廷傳統的和歌的非難,而褒揚想象中的更具有“真實性”的俳句。這種褒貶分明的態度致使一些最有影響的早期翻譯家和批評家放棄了對和歌的研究。雖然法國、美國和德國近些年曾出版了幾部上乘的和歌譯本,其中洋腔洋調略有減少,而且對這兩種流派采取了比較溫和的態度。
關于和歌、短歌本身的發生、發展情況,詳見“日本詩歌”。
上一篇:吠陀
下一篇:哥利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