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周宣王到山林中去訪求賢才。詩人不是明言賢者如何賢,而是通過描寫賢者所隱居的小園山水樹木禽魚如何清幽可愛,令人聞之清遠(yuǎn),因而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居處如此高超之地的人,其美德之清高。詩中所描寫之景反映了賢者的品格,景即人,人即景,使人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
這首詩可分為二章,每章各九句。二章描寫景致類似,大意相同。
這首詩恰似一篇《小園賦》,方玉潤說:“園字是全詩眼目,前后景物皆園中所有“(《詩經(jīng)原始》)。且看這園中景物:
仙鶴在九曲的湖邊叫著,它的聲音遠(yuǎn)聞于四野。魚兒有的潛伏在深淵,有的浮游在水泊,那樣自由自在。多么逗人喜愛的那個小園啊,園中檀樹成林,落葉滿地。其它的那些突兀的山石,堅硬得可以用作磨石。
仙鶴在九曲的湖邊叫著,它的聲音在九霄回蕩。魚兒有的浮游在水泊,有的潛伏在深淵,那樣自由自在。多么逗人喜愛的那個小園啊,園中檀樹成林,矮小的萚樹布滿于下。其它的那些突兀的山石,堅硬得可以用來琢磨美玉。
這樣的重復(fù)描寫,并不使人覺得累贅,因為重復(fù)中有變化,因而使得所描寫的景物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對仙鶴的描寫,先寫仙鶴的鳴叫遠(yuǎn)傳四野,再寫其叫聲上達(dá)九霄,使人倍覺其聲音傳播之無邊。對魚兒的描寫,先寫有的潛伏在深淵,有的浮游在水泊,后又寫有的浮游在水泊,有的潛伏在深淵,更使人覺得魚兒優(yōu)游不迫,無往不在。對于園中樹木的描寫,先寫檀樹下的落葉,又寫檀樹下的矮萚樹,使得林中景象更加充實,更易引起人具體的聯(lián)想:也許那林中,是矮矮的萚樹圍繞四周,而林中高大的檀樹下又鋪滿金色的落葉?總之,有了矮矮的萚樹,才更顯得檀樹的高大,顯得景物高低錯落有致。對于山石的描寫,先寫它可以用作磨石,后面進(jìn)一步寫用它可以琢磨美玉,更突出其堅硬。
在反復(fù)的描寫中,那仙鶴,那樹林,那山石——那清幽的景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景物的描寫,主人公并未出現(xiàn),但在這樣的清幽美景中,主人公那副風(fēng)神散朗的姿態(tài)豈不是顯而易見嗎?詩中的景物描寫都是很容易引發(fā)人聯(lián)想到詩中的主人公的。
鶴,是禽品中最高貴者,其鳴高亮,聲聞八九里。詩中寫“鶴鳴于九皋”,皋,沼澤。九皋,九曲之澤,即幽深的沼澤,極言深遠(yuǎn)。使人想到那品德高貴的賢者,雖然身隱原野,而他的聲譽卻遠(yuǎn)揚天下。描寫魚兒“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淵,深水潭。渚,水中小洲,使人想到隱士的自由自在的瀟灑生活。描寫珍貴高大的檀樹和其下的矮小萚樹,使人想到賢者當(dāng)居高位,不賢者當(dāng)居下位。委婉地規(guī)勸宣王應(yīng)去招賢,將賢人尊居高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令人想到,那山中的賢人就象別處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琢玉片那樣可以幫助君王輔政,不可把他埋沒在深山里。
總之,這首詩單純看,象是一首優(yōu)美的《小園賦》,因而陳子展說:“為后世田園山水一派詩之濫觴。“(《詩經(jīng)直解》)仔細(xì)體味,卻又別有深意,其詞意在若隱若現(xiàn),不即不離之間,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鶉之奔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麟之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