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章法奇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先從聽鵜鴂說起, 又聽到杜鵑、鷓鴣, 直到春歸無啼處,芳菲都歇。而忽一轉到算未抵人間離別,真是筆力扛鼎。到此已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后面甚難接下。然突寫出琵琶、馬上、河梁、萬里,易水,衣冠,后又歸到啼鳥,以離別作結,章法奇絕。(張伯駒 《叢碧詞話》)
【詞例】
賀 新 郎
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 更那堪, 鷓鴣聲住, 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 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里,更長門,翠輦辭金闋??囱嘌?,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解析】近代學者王國維稱此詞 “章法絕妙”;現代專家張伯駒評此詞又說:“章法奇絕”。二人都道出了這首詞在章法上的奇妙之處,而張氏解說尤詳,現就張氏說法作一解析。
張伯駒說:“先從聽鵜鴂說起,又聽到杜鵑、鷓鴣、直到春歸無啼處,芳菲都歇?!冰Y鴂、杜鵑、鷓鴣這三種鳥的鳴聲聽起來都能使人產生悲傷的感情。因為這些鳥鳴聲有的如鷓鴣的“行不得也”,杜鵑的“不如歸去”;而鵜鴂鳴則“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離騷》)這都與離別與傷春有聯系,故它們“啼到春歸無尋處”,啼到令人感到痛苦和怨恨的“芳菲(香花)都歇”的春盡之時,以上描寫都是以禽鳴春歸之景襯托離別的悲傷之情。但盡管禽鳴多么哀切,總還是“未抵人間離別”。這句是“全首筋節”(梁啟超 《藝蘅館詞選》),它是承前寫景啟后抒情的關鍵句子,由這句可以看出,前面的寫景,都是為此后的抒發離愁別恨,以及“有志不獲騁”之情作陪襯,而“人間離別”才是作者所要描寫的重點,也是比自然界的一切悲聲慘景更使人“黯然銷魂”、所以這句詞很有份量,“筆力扛鼎”。一般說來,一首詩或詞,有襯托之筆,有正面抒情,也就可以結束了,如賀鑄 《青玉案》下闋:“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笨蛇@首詞,卻別開生面,于該結束處另辟蹊徑,又運用了有關婦女離別的三個典故,一是有關王昭君遠嫁匈奴的“馬上琵琶關塞黑”,再一個是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退居長門宮,還有一個是衛莊公夫人送陳女戴媯回娘家的故事,這些都是令人痛心的“人間離別”,作者借此“招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來抒發與族弟茂嘉的離愁別恨,是頗為恰當的。詞寫到此,上闋已結束,一般情況下,詞的下闋應另起新意,或由寫景過渡到抒情,而此詞卻緊接上闋,在下闋開篇接寫將軍,壯士之別,這又是此詞章法奇絕的一種表現形式?!皩④姟比?,用的是李陵出擊匈奴被迫投降,在匈奴又與即將歸漢的蘇武訣別的典故;“易水”四句,用的是戰國時,壯士荊軻在易水邊辭別燕太子丹等人赴秦刺秦王的典故。作者運用這兩個典故,一方面仍是扣離別的詞題;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則是抒發自己抗擊金兵,北定中原的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情。歷史上荊軻刺秦王未遂,自己反而被殺,乃赍志而沒,李陵被迫降匈奴后,也想“奮大辱之積志”,報答漢朝,但也未能如愿以償。辛棄疾運用這兩個典故,既慨嘆荊軻,李陵的志不得伸,也寄托了自己 “有志不獲騁”的憂憤之情。詞寫到此也可以結束了,可是作者放得開,收得攏,在盡情地抒寫了比鵜鴂等鳥啼聲更使人悲切的“人間離別”之情后,又回過頭來寫“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請淚長啼血。”與詞的開端互句相關合,相呼應,誠如古人所云此詞極富“跳躍動蕩”之情趣,這又是“章法奇絕”的一種表現形式。詞的結尾“誰共我, 醉明月”,本章, 點明惜別之題旨,又抒發其志不得伸之孤憤。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給讀者留下涵泳想象之余地。
詞史上,有許多作者在填詞時運用倒接,反接,突接,逆挽等結構形式。也有的像這篇詞一樣,前后闋一氣連貫,從而造成不同一般的奇妙章法,如北宋張先的 《一從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北驹~即采用倒敘法,上闋寫別后愁思,下闋寫追憶從前事。明末人陳子龍 《浣溪沙·楊花》: “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淡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贝嗽~即上下闋連貫一氣,均是詠楊花,章法亦奇。
上一篇:結構類·理脈細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加倍寫愁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