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內容·明代文言小說·明代中篇傳奇小說
在明代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文言小說,即中篇傳奇小說。
中篇傳奇小說是按作品篇幅劃分的一個流派,主要出現在明代,尤集中于明嘉靖朝前后。這些作品基本上都在描寫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經歷,表述形式是相當淺顯的文言。
目前篇幅在萬字以上的明代中篇傳奇小說尚存永樂間的《賈云華還魂記》、成化末年的《鐘情麗集》、弘治至萬歷間的《懷春雅集》《龍會蘭池錄》《雙卿筆記》《花神三妙傳》《尋芳雅集》《天緣奇遇》《劉生覓蓮記》《金蘭四友傳》《李生六一天緣》《傳奇雅集》《雙雙傳》《五金魚傳》《癡婆子傳》等15種;原本已佚,但據原本改編的作品尚存的有《荔枝奇逢》;現知已佚作品有《柔柔傳》(李昌祺《剪燈余話序》著錄)、《艷情集》八卷、《李嬌玉香羅記》三卷與《雙偶傳》三卷(以上三種高儒《百川書志》著錄),當年實際作品數顯然不止于此。
多羼入詩文是中篇傳奇重要特點之一,《鐘情麗集》與《龍會蘭池錄》中的詩文篇幅還超過了故事敘述,而《懷春雅集》竟含詩詞213首,創下最高記錄。長期以來前人的創作示范與詩文插入比例的不斷攀高,已使大量羼入詩文手法成為定式,中篇傳奇的這一現象只是創作傳統影響的表現。隨著創作發展與經驗積累,人們對小說作用、地位及其創作方式的認識逐漸深化,非小說創作所必需的詩文羼入自然就會相應減少。中篇傳奇的考察價值之一便是該流派本身就已顯示出這一趨勢: 元與明初時羼入詩文約占20%,成化末至正德時遽升至50%左右,嗣后則又回落至20%上下,并繼續下降,這其實是創作整體水平提高在形式上的表現。
高儒《百川書志》曾評論中篇傳奇說:“本《鶯鶯傳》而作,語帶煙花,氣含脂粉,鑿穴穿墻之期,越禮傷身之事,不為莊人所取,但備一體,為解睡之具耳?!贝嗽u價無疑帶有封建士大夫的偏見,但正確地指出了中篇傳奇與《鶯鶯傳》之間的淵源關系。那些作品程度不等地表達了情感欲求以及情與理的沖突,這也幾乎是所有中篇傳奇共同的創作傾向。不過中篇傳奇在發展過程中,情節安排也不斷地發生變化。明初《賈云華還魂記》既維持一定的悲劇氣氛,同時也表現出向大團圓喜劇結局的轉化,以此為開端,中篇傳奇不再描寫悲劇故事。成化末的《鐘情麗集》描寫了在封建禮教禁錮下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的不屈不撓的抗爭,作品也從正面充分肯定了情和欲。中篇傳奇創作在《鐘情麗集》之后開始分流,一些作者力圖以“理”范“情”,《劉生覓蓮記》可為代表;另有些作者則竭力宣泄情欲,《天緣奇遇》在這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此階段還出現了如《癡婆子傳》一類專寫性交的淫穢小說。另還有作品如《花神三妙傳》,又力圖集風流道學為一體。
從悲劇至喜劇,從男女鐘情到一男數女縱欲,從不重功名變為高官厚祿,甚而肉身飛升,從炫才發展至圖財,近二十部篇幅逾萬字作品的排列,顯示了中篇傳奇內容變遷的趨向。可是綜觀諸作,很難讀到對動蕩的社會現實的反映,對澆薄世風的抨擊與對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向往。作品描述的不外乎溺于情或欲的男女悲歡,以及他們在花園亭閣的淺飲低唱。人物性格固定為幾個呆板模式,故事則翻不出有限格套內各重要情節的排列組合。脫離現實的作家無法越出狹窄的創作思路。當形式更為通俗,內容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通俗小說蓬勃興起時,中篇傳奇流派終于在閱讀市場的競爭中逐漸消亡。
然而,各中篇傳奇組合成的群體作用卻不可忽視:它典型地顯示了小說創作中詩文羼入的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變化趨勢,是小說體裁從糅雜趨于純粹的重要中介過渡;它的創作內容與世風變化相一致,而多模仿前作但又逐漸增添獨創成分的創作方式,則構成明代小說編創手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同時繼承了唐宋傳奇與宋元話本的創作傳統,盡管表現手法粗糙拙劣,但畢竟是在努力融合雅、俗兩大系列,提供了介于兩者之間的小說創作模式; 它出現于市民階層娛樂需求迅速增長之時,應急式地填補了通俗讀物閱讀市場的空白,并促進了通俗小說的崛起與繁榮。正由于承擔了這么多的過渡作用,中篇傳奇流派必定在小說史上不可能長存,然而對它的研究卻提供了一種思路:在小說史上,某些創作流派無甚佳作,可是那些平庸之作構成的整體卻具有承接以往啟迪后來的意義,甚至某些轉折過渡也由它們完成,倘若忽略這些環節,不少創作現象就難以解釋清楚。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戲曲文獻·早期清代戲曲研究的展開
下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刻書、藏書與文學·晚清報刊所載外國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