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味在淡易中》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無言之境,不可說之味,不知者以為淡易,其質如此,故自難及。(劉辰翁《王孟詩評》卷三)
【詩例】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解析】
劉辰翁認為,王維在詩里并未明言自己在終南別業的隱居之樂,整首詩寫得樸實無華,一般讀者會覺得它淺淡平易,似乎沒有多少“滋味”可言。其實,它的滋味,就在淺易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一般詩人難以及得上他。持此觀點的,不僅是劉辰翁。如元人方回說:“此詩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清代沈德潛稱它“行所無事,一片化機”(《唐詩別裁》),查慎行贊之“有無窮景味”(《瀛奎律髓匯評》),紀昀認為,“此詩之妙,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同上)。南宋張戒則認為,“味在淡易中”是王維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征。他說:“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按:即韋應物)亦所不及也。”(《歲寒堂詩話》)
從表面看,這首詩確實是“淡易”的,全詩八句,大意是說:人過中年,很喜愛超脫凡俗的佛理禪道;到了晚年,就干脆把家安頓在終南山腳下了。興致來時,常常獨自入山游玩;山中的賞心樂事,只有自己一人知道。有時候沿著山間溪流散步,竟一直走到溪水的盡頭,也就趁勢席地而坐,觀看云朵從山岫背后緩緩升起。有時候偶然遇見了林間老叟,就無拘無束地隨便談笑起來,竟忘記了已過回家的時候。所以這首詩純是述說詩人自己的愛好、行蹤,既沒有描繪山中清幽秀美的景致,也沒有正面抒寫自己忘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不容易一下子使人領略它的妙處。然而,仔細沉吟,我們便可以體悟詩里所深蘊著的理趣、情味。詩人厭煩塵擾,出外游賞沒有友侶作伴,反覺逍遙自在。走到水窮路絕處,非但不像魏晉的阮籍那樣“慟哭而返”,而是隨遇而安,干脆坐下小憩片刻,觀看風起云飛,倒也不失為愜意的享受。偶遇老叟便暢懷談笑,興致未盡,哪管已誤了歸期。總之,一切都是聽憑自然,無所營求,無牽無掛,無目的而又合目的。這就鮮明地表現出詩人融身自然、逍遙自在的生活情趣和佛教所宣揚的“隨緣任運”的禪理。另外,“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聯,還能使人聯想起“絕處逢生否極泰來之理”(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這又是另一種詩味了。
清代徐增說:“摩詰以理趣勝。”(《而庵詩話》)此說頗具灼見。這首詩看似平淡淺易,其實很有意味,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由于王維長期親近自然,對山水自然美有著細膩的感受和獨到的領悟,所以他描寫自己的隱居環境和隱居生活就能化寂靜為生動活潑,化單調為豐富多彩,顯得饒有情趣。加上他信仰佛教,因此在山水景物和言語動作的描寫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寄寓某些禪理。只是這些禪理并不直接道出,以致“不知者以為淺易”,而在有一定生活閱歷和詩歌鑒賞經驗的讀者眼里,就能體會到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和悠遠的韻味。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散淡率真》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溫潤為中唐首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