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孑孑干旄,(三家干作竿。)
在浚之郊。
素絲紕之,
良馬四之。
彼姝者子,
何以畀之?
(旄、郊,宵部。紕、四、畀,脂部。)
孑孑干旟,
在浚之都。
素絲組之,
良馬五之。
彼姝者子,
何以予之?(魯予作與。)
(旟、都、組、五、予,魚部。)
孑孑干旌,(三家干作竿。)
在浚之城。
素絲祝之,
良馬六之。
彼姝者子,
何以告之?
(旌、城,耕部。祝、六、告,幽部。)
〔譯文〕
車上豎的旄旗竿子高又高,在那浚邑的城郊。旗上的鑲邊都用白絲編的,駕車的好馬有四匹。那位理想的美人啊,把什么禮品獻給你呢!
車上豎的旟旗竿子高又高,在那浚邑的城中。旗上的鑲邊都用白絲織的,駕車的好馬有五匹。那位理想的美人啊,把什么禮品送給你呢?
車上豎的旌旗竿子高又高,在那浚邑的城里。旗上的鑲邊都用白絲結的,駕車的好馬有六匹。那位理想的美人啊,把什么情話告訴你呢!
〔評介〕
《干旄》三章,章六句。對這首詩的理解古今眾說不一。《詩序》說:“干旄,美好善也。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孔穎達《毛詩正義》:“三章皆上四句言文公臣子,建旌乘馬,數往見賢者於浚邑,是好善,下二句言賢者樂告以善道。”王安石《詩義》:“以素絲良馬以好賢者,臣子之好善也。文公之臣子好善如此,亦以文公故也。故曰,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王柏《詩辨說》:“干旄之作,以見好賢樂善,猶為中興之本。”又嚴粲《詩輯》:“彼姝者子,乃自他國至衛之賢,如季札聘鄭,子產如晉之類,季札告子產以謹禮,子產告叔向以實沈臺駘,所謂畀之告之也。若謂衛有賢者,隱處浚邑,而文公不能用,則曷見其能以好善風耶?”今錄以備考。清代以后的研究者認為這是一首情詩。現當代學者有的同意舊說,也有的認為這首詩是刺好淫的,好奢的,是揭露奴隸主搶奪民女的行為。從全詩的內容看,該詩以情詩說較為合乎詩意。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貴族,他駕著豪華的馬車去浚邑會他的情人。用駕車的馬有四匹的、五匹的、六匹的;車上的旗幟,掛著旄牛尾,畫著鳥隼的圖形,裝飾著禽鳥的羽毛,還用股股、組組、屢屢的素絲編織成花邊,所有這些都表現出這位主人公的富貴,從中可以看出剝削階級驕奢淫佚的腐朽生活。詩中還描寫這位主人公還準備好珍貴的禮物送給他的情人,有好多的心里話,要向她訴說,在人物沒有出場之前,這樣渲染氣氛,收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通過渲染氣氛與設問表現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思想。詩中連言“四之、五之、六之”,“干旄、干旟、干旌”極力形容其豪華與主人公的高貴,從另一方面襯托出美人的迷人魅力。詩中通過“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三個問句,表示出主人公的憂慮與激動,他不斷地問自己,向美人贈送什么禮物,講些什么話能討她喜愛呢?這種既喜悅又憂慮的復雜心情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山有扶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彤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