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 難道無衣穿?
七兮,① 衣裳有七件,
不如子之衣, 不如你的衣,
安且吉兮! 舒適又美觀!
豈曰無衣? 難道無衣穿?
六兮, 衣裳有六件,
不如子之衣, 不如你的衣,
安且燠兮?、凇“策m又和暖!
【注】①七:泛指多。下章第二句的“六”義同。②燠(yu,又讀ao):暖。
詩之為詩,還在于它具有字面以外的意義,即詩義。如果只是說“我雖有許多衣裳,然而不及你的舒適、美觀與暖和”,那又何必寫這首《無衣》。本詩第一句“豈曰無衣?”語氣多么飄逸、急促,飽含感情。無怪前人屢次指出它的“起勢飄忽”(方玉潤《詩經原始》)、“起筆超”(吳闿生《詩義會通》)。機警的讀者馬上會覺察,這里面肯定有與“衣”相關的、由“衣”引發的許多內容。為補足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再重重地寫上一筆:“七兮”、“六兮”,衣裳多得擺成串,還不滿足嗎?是的!“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安且燠兮!”安吉、燠,從觸覺、視覺的感受寫來,實際是寫它們激發起來的詩人內心的情感。那么,是什么使作者覺得唯“子之衣”安適、美觀、暖和,以致別的衣裳都比不上呢?一個“子”字,可是大有文章了。字面上“子之衣”只寫出一層領屬關系,可直譯為“你的衣”,但實際指的是你所縫制的、你所贈予的或你為我披上的(就象《鄭風·緇衣》所寫那樣)……總之是使你與“我”聯系在一起的衣裳。這層由衣——衣,到衣——人,再到人——人關系的推移,正是此詩韻味之所在。
我國詩歌往往以衣物、織物一類的東西指示夫妻關系或情親關系。《秦風·無衣》首句與此詩全同,是以同袍喻生死與共的戰友,《鄭風·緇衣》則借制衣以示愛情,《古詩源》里有相傳為竇玄妻所作的《古怨歌》:“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敝肛熣煞蛳残聟捙f,和民諺所謂“衣服是新的好,人是舊的好”意思一樣?!渡仙讲赊率彙防镎f“新人工織縑(帶黃色的絹),故人工織素(潔白的絹)。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同樣是表示依戀故人。同樣,《無衣》也并不是真的在比較衣服,而是在懷人。
本詩作者覽衣感舊、睹物思人,無論傷逝或懷遠,都不勝依依。而成衣乃婦女之職分。把“子”視為一位女性,視為作者的故妻或情人,大體是不會錯的。不知為什么他們分離了。但作者無日不穿衣,也就無日不傷懷,因傷懷而借衣遣懷,故起句陡急,超忽,對“子”的永不復返的暖人情意深為嘆惋,流露出不論什么人也代替不了“子”的一片真情。雖然短短兩章,三十余字,卻也情真意切,頗為感人。
舊說以為本詩是晉武公為“請命于天子”而作,《詩序》說是武公的大夫寫的,朱熹《詩集傳》又說是武公自己寫的。深品詩意,不可輕信。
上一篇:《新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晨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