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有泚,① 黃河呀,淚漫漫,
河水瀰瀰。② 河上的新臺空自燦爛。
燕婉之求, 只說嫁個美少年,
籧篨不鮮。③ 誰知嫁得一個鳩胸漢!
新臺有灑,④ 黃河呀,淚滔滔,
河水浼浼。⑤ 河上的新臺空自光耀。
燕婉之求, 只說嫁個美少年,
籧篨不殄。⑥ 誰知嫁得一個鳩胸老!
魚網之設, 架起漁網想打魚,
鴻則離之。⑦ 誰知打得一個癩蝦蟆!
燕婉之求, 只說嫁個美少年,
得此戚施。⑧ 誰知嫁得一個駝背爺!
(郭沫若譯)
【注】①泚(ci):形容臺之鮮明和嶄新。②瀰(mi):形容黃河水盛勢大。③籧篨(quchu):指蝦蟆、蟾蜍一類的東西。④灑(cui):高峻貌。⑤浼(mei):水平貌。⑥殄(tian):同腆,善的意思。⑦離:通罹。⑧戚施:蝦蟆。
東周列國時期的統治階級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殘酷地欺壓和剝削廣大人民,在生活上也是一派腐敗荒淫,亂倫敗俗的行為和現象時有發生。據說,衛宣公和他的后母夷姜發生性關系,生子名伋。伋長大后,衛宣公便替伋迎娶齊女。但當衛宣公聽說齊女長得很漂亮時,淫念頓生,就不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趕緊派人在黃河邊上臨時筑了一個新臺,把出嫁的齊女在半路上先攔截了下來,占為己有。當時人有憤于衛宣公這件劫奪兒媳的丑惡行徑,就作此詩諷刺他。
此詩三章,可以說是一首整齊的四言詩,其陳述的方法,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排比手法,反復鋪敘了衛宣公筑臺劫媳的事情,不見得有何特別奇妙的地方。其中最奇妙和值得一提的,似乎還是詩中的對比和反照手法。
詩中的第一、二章的首句,或用“泚”,或用“灑”,都極力描繪衛宣公所筑新臺的燦爛輝煌和鮮明高峻,但這一切都是反意,都恰恰與衛宣公筑此臺的目的和丑行形成鮮明的對照。富麗堂皇的新臺雖然筑起來了,但這一新臺的矗立卻直接敗壞了衛宣公自己的形象。在人民的心中,昔日的國君成了一只丑陋的癩蝦蟆。作詩者正是透過高聳的新臺,看到了衛宣公的癩蝦蟆形象,以此來達到諷刺、嘲笑衛宣公的目的,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而新臺和癩蝦蟆,正是一組形象上的對比和反照。
此外,詩中的“河水瀰瀰”、“河水浼浼”,初看似乎只是寫黃河水勢的盛大與遼闊,然細加體味,其中似乎也有隱喻的成分。黃河奔騰洶涌的水勢,既可以喻指齊女當時心中悶郁不快而噴涌的失望和痛苦的淚水,也可以推想出她當時歸去無路、惆悵萬端、眼前一片茫茫空白的絕望心情。所以,這一對黃河水勢的描寫,其中實際上隱藏著當時人對齊女婚姻不幸命運的同情。
然而,不論是將新臺形象和癩蝦蟆形象的對照和反襯,還是通過河水來隱喻齊女的痛苦和失望心情,目的都是為了諷刺衛宣公劫奪兒媳的丑行。也正因為有了這些手法,才使此詩的諷刺顯得辛辣了一些,有趣了一些。
上一篇:《敬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無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