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韓嬰·申鳴
西漢軼事小說。韓嬰撰。原載《韓詩外傳》卷十第二十四章。《說苑·立節篇》、《渚宮舊事》二亦皆載 (文字有異)。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亦錄入。作品敘述:“楚有士曰申鳴,治園以養父母,孝聞于楚。王召之,申鳴辭不往。其父曰: ‘王欲用汝,何謂辭之?’ 申鳴曰:‘何舍為孝子,乃為王忠臣乎?’其父曰: ‘使汝有祿于國,有位于廷,汝樂而我不憂矣。我欲汝之仕也。’ 申鳴曰: ‘諾。’遂之朝受命,楚王以為左司馬。其年遇白公之亂,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申鳴因以兵為 (討伐)之。白公謂石乞曰: ‘申鳴,天下之勇士也。今將兵,為之奈何?’石乞曰: ‘吾聞申鳴孝子也,劫其父以兵。’使人謂申鳴曰: ‘子與我,則與子分楚國; 不與我,則殺乃父。’ 申鳴流涕而應之曰: ‘始則父之子,今則君之臣,已不得為孝子矣,安得不為忠臣乎?’援桴(鼓槌)鼓之,遂殺白公。其父亦死焉。王歸賞之,申鳴曰: ‘受君之祿,避君之難,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殺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兩全,名不兩立,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 遂自刎而死。”作品通過申鳴在“白公之亂” 中為楚王殺白公等事的描述,表現了他舍孝取忠的品節。作品把人物放在道德沖突中進行形象勾畫,人物個性刻畫得極為鮮明。申鳴之父被白公劫去,做了反叛之兵,申鳴若不助白公,其父則要被殺,他就不可能盡子之孝。但他為楚王之臣,受君之祿,若助了白公,他就不可能盡臣之忠。在“孝”和 “忠”的倫理沖突中,申鳴毅然決然舍孝取忠,親自擊鼓與亂軍奮戰,終殺白公,平定了叛亂。這就突出了申鳴的忠勇而明大體的思想的品格。但平定白公之亂,“以 (而) 殺其父”,這個以 “孝聞于楚”的勇士,平亂后思其父,深為自己 “不得為孝子”而悲不欲生。這時,又產生了生和死的倫理沖突。申鳴不愿在 “非孝”的痛苦中茍且偷生,這位勇士就在“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的慨嘆中,拔劍自殺。這又突出了他不愿茍活、為孝而死的品節。作品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上一篇:《先秦·田單攻狄》簡析
下一篇:《先秦·畫蛇添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