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計十九篇,為《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臺》、《二子乘舟》等。
《邶風》十九篇中,有事實可尋而具有真實姓名的,為《擊鼓》中的孫子仲。據本詩的小序云:“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兵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按州吁被寵,在衛莊公時代,其弒君為衛桓公,衛莊公桓公時代系在魯惠公與周平王時代,故知此詩,當系東周以后作品。其余各篇,注家雖有所指,然不可盡信,因其事實不見本詩,故略。然《邶風》十九篇,從其風格方面來看,其產生時代,大約最早不過西周末,最遲不出周平王以后的數十年間。
邶風產生的地域,舊說:邶、鄘、衛是武王克商后所封的三國,以后邶、鄘為衛所并,故而邶、鄘兩部分的詩,實際上是寫衛國的事。又說,邶因在紂城朝歌以北,故謂之邶。不過關于邶的地區說法,我們根據近人王國維(《北伯鼎跋》)的考證,以北伯諸器出土的地方來考證,知道邶系遠在殷北。王氏的《北伯鼎跋》云:“北,蓋古之邶國也。自來說邶國者,雖以為在殷之北,然皆于朝歌左右求之,今則殷之故虛得于洹水,大且、大父、大兄,三戈出于易州,則邶之故地自不得不更于其北求之,余謂邶即燕,鄘即魯也。”我們采取王氏的說法,也認為邶系燕地,即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一帶地區。
上一篇:《載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鄘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