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李牧破匈奴》鑒賞
(節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①,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②。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③,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 “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④!”匈奴每人,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⑥,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⑦。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⑧,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⑨。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⑩,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11),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12),單于奔走。
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譯文】 李牧是趙國北部邊防的優秀將領,經常駐防在代和雁門兩郡,以防備匈奴入侵。并因實際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軍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稅都納入李牧軍中的辦事機構,作為養兵的經費。每天宰殺好幾頭牛供給軍士食用,軍士們練習射擊、騎馬,小心把守著警報臺,多多地派遣偵察敵情的人員,優厚地對待戰斗人員。發出約束命令: “匈奴一旦侵入邊境來搶奪,我們應立即把人馬物資收拾起來,退入堡壘中固守。如有人膽敢去捕捉匈奴就處斬。” 每當匈奴侵入,烽火臺就報警,全部人馬都迅即進入堡壘,不敢出戰。這樣過了好幾年,軍隊也沒有什么損失。然而,匈奴認為李牧膽怯,即便是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我們的將帥太膽小了。趙王責怪李牧不出兵應戰,李牧依然如故。趙王很氣憤,將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為將。
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來犯,都出兵與匈奴作戰。出兵應戰,屢次戰敗,傷亡損失很多,使得趙國的邊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趙王又請李牧做邊將,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便強行派遣李牧帶兵守邊,李牧說: “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許我像以前那樣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 趙王允許了他的要求。
李牧到了邊關,像從前一樣約束官兵。好幾年來,匈奴都沒有從趙國得到什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守邊將士得到許多賞賜而不使用他們,他們都愿意為國一戰。于是,李牧便為作戰,挑選出合格的戰車一千三百輛; 挑選出合格的騎兵一萬三千人; 挑選出曾獲過百金之賞的勇士五萬名; 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萬名,并把這些入選的人、馬、車輛全部組織起來,進行作戰訓練。然后,在邊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邊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馬侵入搶劫,李牧假裝打不贏而敗走,并把幾千人丟給匈奴。匈奴的君主聽到這一消息后,便大舉領兵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戰陣,向敵左右兩面包抄攻擊,大敗匈奴,殺死匈奴十多萬騎兵。滅掉了襜襤族,打敗了東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單于敗逃遠奔。
在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趙國的邊境城邑。
【鑒賞】 本文記敘了趙國良將李牧保衛邊疆,大破匈奴的戰績。歌頌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不惜觸怒趙王而罷將丟官,一切以戰事為重,一切以護邊為重的愛國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戰”,實則英勇善戰,貌似“怯弱”,實則大智大勇,匈奴 “小入” 則 “佯北不勝”,匈奴“大人”則 “大破大勝”,善為奇謀,獨具風采的良將形象。
通篇用 “賦” 的手法,輕描淡寫,平實道來,然淡中有濃,平中有奇。平實的陳述與李牧“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的豐功偉績,形成強烈的反差,鮮明地托出一代良將的形象,可謂以平凡顯神奇,以淡泊寄至味。
文章還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李牧 “不敢戰”,匈奴 “以李牧為怯”;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 趙王也因此責備李牧,并“使他人代將”。一抑再抑,李牧之“無能”似乎已登峰造極。但結果是,代他為將之人,以匹夫之勇 “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這與李牧原來守邊時的 “數歲,亦不亡失”形成鮮明對比,反襯李牧以 “不戰”為戰的策略的英明,這是一揚。最后,趙王不得不再請李牧“將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約”帶兵,抗擊匈奴。果然,“匈奴數歲無所得”,這是二揚。最后,李牧訓練精兵,布殺陣,誘敵深入,待匈奴“大率眾來入” 之時,“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這是三揚。這種以 “怯” 寫勇,以 “抑” 寫 “揚”,以 “不敢戰”寫“大破之” 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別突出,獨具異采。同時,以李牧的赫赫戰功說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種麻痹敵人的奇謀,有力地呼應了開篇的“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渾然一體。
注釋
①代、雁門:趙國北部的兩個郡名。代郡古轄區是今山西省東北部大同以東和河北省西北部一帶。雁門郡古轄區是今山西省北部大同以西一帶。②以便宜置吏:根據實際需要任命官吏。這是一種受君王特許才能行使的權力。市租皆輸入莫府: 市租,指從軍中市場和百姓市場上所收的稅。莫府,即幕府,此代指將軍的辦事機構。全句意為,兩郡的稅收都納入李牧的辦事機構。③謹烽火: 謹,即小心謹慎。烽火,古代的軍事警報臺。④急入收保: 立即把人馬物資收拾起來,退入堡壘中固守。捕虜: 捕,即捕捉。虜,指匈奴。⑤不亡失: 沒什么損失。⑥讓: 責備。⑦田畜: 耕田放牧。⑧杜門: 閉門。⑨選車: 經過挑選的戰車。百金之士: 曾獲得過百金之賞的勇士。彀 (gou) 者: 拉硬弓的射手。勒: 部勒,組織。⑩佯北不勝: 佯,即假。北,即敗。假裝不能打勝而敗下來。(11)多為奇陳: 陳,即陣。多數布陣奇特。(12)襜襤(chanlan): 當時活動在代郡以北的少數民族。東胡: 當時活動在今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一帶的少數民族,與后來的鳥桓、鮮卑是同一種族。因在匈奴之東,故名 “東胡”。林胡: 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
上一篇:《史記·將相和》鑒賞
下一篇:《投汨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