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將相和》鑒賞
(節(jié)自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①。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②。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③、藺相如計曰: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 “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④。” 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⑤: “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⑥,以相娛樂。” 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 “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⑦!”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⑧,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⑨: “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藺相如亦曰: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⑩。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宣言曰: “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11),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12)。曰: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13)。
【譯文】 秦國向趙國索取和氏璧不成之后,發(fā)兵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再次攻打趙國,殺戮趙國兩萬人。
之后,秦王派使者告知趙王,打算與趙王在河西的澠池友好相會。趙王因畏懼秦國,打算不去。廉頗、藺相如商議后說: “王如不去,就表示趙國不僅弱小而且膽怯。” 趙王于是赴會,藺相如跟從。廉頗送他們到國境上,廉頗與趙王分別時說: “大王你走之后,預(yù)計前往的路程直到會見完畢回到國內(nèi),所用的時間,不超過三十天。如你三十天還不回來,那就請求立太子為趙王,以便斷絕秦國用你為質(zhì)來要挾索取的欲望。”趙王答應(yīng)了廉頗的請求,于是與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飲酒至十分盡興時,說: “我私下里聽說趙王喜歡音樂,請讓我進獻(xiàn)一臺瑟給你彈奏。”趙王彈瑟。秦國的御史走向前寫道: “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相會飲酒,命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走上前說: “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于歌唱秦地的歌,請允許我進獻(xiàn)瓦盆給秦王,以便互相酬答,彼此取樂。” 秦王十分氣憤,不答應(yīng)藺相如的請求。于是,藺相如向前進獻(xiàn)盆缶,并跪下請求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說: “在這五步的距離之內(nèi),我藺相如頭頸里的血就會濺到你大王身上了。” 秦王左右的人想用刀劍刺殺相如,相如圓瞪雙眼呵叱他們,左右都被嚇倒。于是,秦王心里很不高興,只敲擊了一下盆缶。相如立即回頭召喚趙國的御史寫道: “某年月日,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群臣叫道: “請趙國把十五座城送給秦王,作為壽禮!” 藺相如也高喊道: “請把秦國的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壽禮!” 秦王飲酒完畢,風(fēng)頭終究未能蓋過趙國。趙國還準(zhǔn)備了許多兵馬,防范秦國,因此秦國不敢向趙國動武。
澠池之會既已結(jié)束,趙王一行回到趙國,趙王認(rèn)為藺相如功勞大,授他為上卿的官位,其位在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是不平,說: “我是趙國的將軍,又有攻克城池野外作戰(zhàn)的大功; 而藺相如僅僅是依仗能說會道作為功績,竟然官位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出身一向低微 (宦者令之舍人),我感到羞辱,忍受不了位居他之下。” 并揚言: “我見到相如,必定要侮辱他。” 相如聽說廉頗之語,便不肯與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稱病,實際是不想與廉頗爭位次的先后。后來,相如出門,遠(yuǎn)遠(yuǎn)望見廉頗,相如便拉轉(zhuǎn)坐車回避他。這樣一來,藺相如的門下舍人都對此表示非議,說: “我們之所以離開親屬而來到你門下謀事,僅僅是為仰慕你高尚的道德義氣。而今你與廉頗同一地位,廉頗放出惡言,你畏懼他,而且躲避他,你害怕到極點了,這種事一般人尚且認(rèn)為很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 我們這些人實在沒有什么才干,請求辭別!” 藺相如堅持挽留他們,說: “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強呢?” 門下人都說: “廉將軍不如秦王。”相如說: “秦王是那般的威風(fēng)凜凜,而我藺相如就可在秦廷上當(dāng)眾呵叱他,侮辱他的群臣,我雖然愚蠢,難道我獨害怕廉將軍嗎? 只是我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只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都在趙國呀! 如今,我兩人要是不和,猶如兩虎相斗,這樣一來,我倆不能都活命。我所以要這樣做,是首先考慮國家的緊急危難,而后才是個人的恩怨啦!” 廉頗聽說了藺相如的想法,深受感動,便解衣露膊,背著荊杖,由賓客領(lǐng)著,到藺相如家去請罪,說: “我是個卑鄙的小人,不知道將軍你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藺相如、廉頗終于彼此交歡,成了生死之交。
【鑒賞】 本文寫了 “澠池會” 和 “將相和” 兩則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為 “澠池會”是因: 藺相如封為上卿,廉頗不服; “將相和”是果。“澠池會”贊揚了藺相如在與秦王的斗爭中如何針鋒相對,大智大勇,未使趙王受辱,維護了祖國尊嚴(yán)的愛國精神。“將相和”則表現(xiàn)藺相如在處理同僚廉頗的關(guān)系上如何容忍謙讓,顧全大局; 同時也表現(xiàn)了廉頗勇于認(rèn)錯的磊落行為,他們二人均能“先國家之急”而排除個人恩怨,最后成為團結(jié)御侮的知交。
“澠池會”發(fā)生在趙惠文王二十年 (前279),秦王興兵伐趙,拔石城,殺二萬人之后,以勝者之姿約趙王于澠池相會。藺相如隨趙王赴會。在酒會上,秦王耍小動作,要趙王鼓瑟。秦御史在趙王鼓瑟后,立即書寫 “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其意在于侮辱趙王在秦王面前俯首聽命。藺相如識破其叵測的居心,立刻針鋒相對,請秦王擊缶,以相娛樂。當(dāng)秦王拒絕時,他便進行威脅,在五步之內(nèi),我將和你同歸于盡。秦王不得不擊缶,相如立刻召趙御史書曰: “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當(dāng)秦之群臣呼叫: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時,藺相如亦高呼: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表現(xiàn)出為了維護祖國尊嚴(yán)而不惜一切的勇氣與膽識。所以凌稚隆在《史記評林》 中說: “相如澠池之會,如請秦王擊缶,如召趙御史書,如請咸陽為壽,一一與之相比,無纖毫挫于秦。一時勇敢之氣,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
“將相和”則從另一側(cè)面表現(xiàn)藺相如的高尚品質(zhì)。藺相如因 “完璧歸趙”、“澠池會” 之突出表現(xiàn),被封為上卿,老將軍廉頗不服,以為相如僅 “口舌” 之勞,而他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并揚言要羞辱他。面對廉頗的挑釁,藺相如采取“不肯與會”、“稱病” 不與同朝、“引車避匿”等行動,忍辱負(fù)重,委曲求全,顧全大局。所以,當(dāng)舍人要辭他而去時,他才道出其內(nèi)心想法: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那種大義為國的高尚人品率然再現(xiàn)。廉頗得知藺相如的想法,翻然醒悟,立刻“肉袒負(fù)荊”,上門謝罪,自稱“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最后 “將相如”,成刎頸之交。雖寥寥幾筆,也再現(xiàn)了廉頗直率磊落、勇于改過、忠心為國的形象。
兩則故事在寫作上均采用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對比描寫、側(cè)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相互輝映,立體展示,栩栩如生,令人感佩。
注釋
①拔石城: 拔,即攻取。石城,趙國城邑,故城在今河南省林縣西南②澠池: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③廉頗: 趙國的優(yōu)秀將領(lǐng)。④好音: 愛好或精通音樂。奏瑟: 奏,進獻(xiàn)。瑟,與琴并稱的樂器,其身比琴長大,通常配有二十五弦。⑤御史: 戰(zhàn)國時為專掌圖書文籍,記載國家大事的史官。⑥請奉盆缶秦王: 奉,進獻(xiàn)。盆缶,即盛水的瓦器。全句意為,請允許進獻(xiàn)盆缶給秦王。⑦以頸血濺大王: 把頸血灑向大王! 即 “要與大王你同歸于盡” 的婉轉(zhuǎn)說法。⑧懌 (yi): 高興,喜悅。⑨顧召: 回頭招呼。⑩位在廉頗之右: 此時藺相如的官位在廉頗之上。(11)駑: 本為劣馬。此比喻人沒本事。(12)肉袒負(fù)荊: 袒露肩臂,背著荊條。意為承認(rèn)錯誤,愿受責(zé)罰。因賓客: 讓賓客領(lǐng)著。(13)刎頸之交: 以生死相托的交情。急難時可以相互為對方死。
上一篇:《史記·項羽初起吳中》鑒賞
下一篇:《史記·李牧破匈奴》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