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譚概
明蘇州閶門葉昆池刊本《古今譚概》扉頁書影
明蘇州閶門葉昆池刊本《古今譚概》正文書影
明代文言短篇軼事小說集。一名《譚概》,又名《古今笑》、《古今笑史》。三十六卷。題“古吳馮夢龍纂,古亭梅之煩閱”。馮夢龍字猶龍,又別稱子猶、耳猶、龍子猶等,號墨憨齋主人,亦署姑蘇詞奴、顧曲散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平平閣主人、吳下詞奴、前周柱史等,蘇州府吳縣籍長洲縣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約成書于明天啟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蘇州閶門葉昆池刊本,王利器藏;清康熙六年(1667)刊本,藏上海圖書館。1985年海峽文藝出版社排印本,1988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馮夢龍全集”影印蘇州閶門葉昆池刊本,1993年江蘇古籍出版社“馮夢龍全集”排印本。
馮夢龍的作品除“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聞名于世外,還編輯了幾種文言筆記,其中以《古今譚概》最享盛譽。
馮夢龍青年時代參加過“韻社”,這在小說的序言中有所記載。韻社成員經常在一起說古論今,戲謔諧談,而馮夢龍尤善此道,并被推為社長,《古今譚概》的成書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這段生活。
《古今譚概》取材正史和各種稗官野史、筆記叢談,多屬史有可征的真人真事,經過細致的整理,削其浮文,存其始末,構成一個個語言簡潔生動、思想深刻幽默的小故事。人物從帝王顯宦到市井細民,或愚腐貪鄙,或儉吝忌刻,或昏庸狂妄,或機智幽默,讀之開人眉宇,解人疑惑。馮夢龍年輕時,曾有一段時間經常出入青樓妓館,對市民生活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小說中也收進了一些與青樓妓館生活有關的條目。馮夢龍于崇禎三年出貢,曾任丹徒訓導,崇禎七年任福建壽寧縣知縣,被稱作是一位“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的清官(福建《壽寧縣志》)。他對上層社會的混濁尤為痛惡。但由于明代文字獄和廠衛特務的嚴酷,士大夫大多鉗舌噤聲,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也只能是“談其一二無害者”,或者干脆多談古,少談今,借古諷今,用含蓄的春秋筆法,讓讀者“以其所談概其所未談”,洞悉整個時代的丑行和弊病。《古今譚概》作為一部《笑史》,雖然它所收錄的科諢笑料,包含了許多苦澀的和嚴肅的笑,一些砭人肌髓的幽默,馮夢龍在整理刪削這些笑料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機智而深刻、辛辣而含蓄的評批,點石成金,味外生味,讀之令人不忍釋卷。書中許多素材被馮夢龍和凌濛初改寫成了“三言”和“二拍”中的故事,對通俗小說的創作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畏癡
涓石梁生性膽小,見己之影,以為鬼,驚懼而死。陸念先怕鬼、怕水、怕狗,夜里必須有一人相伴才能入睡。走近路從不乘船,若乘船則要喝得大醉,頭上蒙上厚被子,臥在船中。在大街上見到狗,便躲在人后邊,聽到狗叫便狂奔逃走。有一次去訪徐聲遠,徐家養鶴,陸念先因怕狗不敢進門,在門外站了很久,徐才發現他,于是調笑他說:“您像怕狗那樣怕鶴,人們怎么能不笑你?”
蠢父蠢子
蘇州徐檢庵,老而無子,晚年二妾懷孕,其中一個將要臨產,徐此前已請一算卦先生占出一個大吉大利的出生時辰,由于這時辰還未到,便勸他的妾忍一會再生。結果母子都死了。
吳蠢子三十歲,仍靠著父親生活,他的父親已五十歲了。有一次,一位占星術士推算其父壽當八十。蠢子哭著說,我父親才活八十歲,我到六十以后,那二十年靠誰養活?
訛言
至元丁丑六月,民間謠言:朝廷將采童男女,送給韃靼作奴婢。于是從中原到江南,百姓家男女年十二三以上的便多數婚嫁。吳僧柏子庭作詩嘲戲說:“一封丹詔未為真,三杯淡酒便成親。夜來明月樓頭望,惟有嫦娥不嫁人。”
隆慶庚辰,有個叫張潮的假傳圣旨,來浙選宮女,一時很多人家亦驚慌為兒女婚配,以至車夫和廚師無從雇請。有人改子庭詩言:“抵關內使未為真,何必三杯便做親。夜來明月樓頭望,嚇得嫦娥要嫁人。”
又有謠言說要選寡婦一起伴送入京,于是寡婦無論老少都開始嫁人,有守節數十年的也不得已而再嫁。又有人為詩說:“大男小女不須愁,富貴貧窮錯對頭。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隨飛詔去風流。”
琵琶果
莫廷韓過袁太沖家,見桌上有帖,寫“琵琶四觚”,相與大笑。恰好屠赤水來了,問明白笑什么后,便也笑說道:“‘枇杷’不是此‘琵琶’。”袁接口說道:“只為當年識字差。”莫隨之吟出兩句:“若使‘枇杷’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于是此詩廣為傳誦。
聶以道斷鈔
聶以道曾作江右一邑宰,有人早出賣菜,拾得至元鈔十五錠,歸以奉母,其母疑其偷來,令速送還。于是又送還到原來拾鈔的地方,送還正尋鈔的人。失者反言所失為三十錠,因爭吵不下來請聶以道公斷。聶推問明白拾者是冤枉的,遂判云:“失者三十錠,拾者十五錠,這不是你的錢,你去別處找吧。”于是把這十五錠鈔送給拾者的母親養老用,聞者無不稱快。
制妒婦
《藝文類聚》載:京城士人有婦好妒,曾經用繩系夫腳,喚便牽繩。其夫與巫婆謀劃,趁婦眠時將繩系于羊腿之上,自己則越墻逃走。婦醒后牽繩而羊至,大驚,問巫婆,巫婆說:“祖先怪娘子作惡太多,故使郎君變成了羊。你如果能悔改,我可以替你祈請。”婦人于是抱羊痛哭,發誓悔改。巫婆于是令婦人齋戒七日,一家大小都到神前祈禱。其夫慢慢從外邊走回來,婦人見到后哭著問:“你這么多天作羊,該多辛苦啊!”丈夫說:“還記得草不好吃,肚子時時疼痛。”婦人愈加傷心。此后稍有妒意,其夫即伏地作羊鳴,婦人立刻驚懼,發誓再也不敢了。
荒年謠
荒年物價騰踴,人民飲食艱難。杭州人戲作詩言:“豐年人不覺,家家喜飲酒。荒年要酒吃,除卻酒邊酉。”即飲水也。又言:“豐年人不覺,鵝肉滿案繞。荒年要鵝吃,除卻鵝邊鳥。”言殺我也。
惡蟲嚙頂
天順年間,英宗征吳與弼到京,于文華殿召對。吳至殿上默然無應,只說“容臣上疏”,眾人都很驚異,英宗亦不悅而退殿。吳出來后,到左順門,除下帽子,才發現頭頂上有一只蝎子,已經把頭皮蜇得又紅又腫,人們才知道他之所以不能對答的原因。宋淳熙間,史寺丞被皇帝召對,正談到高宗之事,史忽然流下淚來。第二天,皇帝親批史為侍郎。不知史當時乃是被蜈蚣所咬,因而流下淚來。
上一篇:《古今小說》介紹|賞析
下一篇:《右臺仙館筆記》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