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宴飲之禮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活動有秩序有條理地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如一些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塔吉克有貴客到來,要宰羊敬客,先牽羊給客人過目,然后宰殺。進餐之時,主人先為客人呈上羊頭,客人要割下一塊肉,再將羊頭雙手奉還主人。接著,主人將夾有羊尾油的一塊羊肚送給客人,以示敬重。主人還要拿起刀子請客人分肉,客人予以推讓,一般由一位有經驗的來客分肉,均勻地切給每人一份。哈薩克族待客宰羊的程序,同塔吉克族相似,進餐時主人請客人洗手,然后將盛有羊頭、后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將羊腮肉割食一塊,還要割下羊頭左耳,再將羊頭回送主人,大家共餐。朝鮮族宴請賓客,要先在餐桌上放一只煮熟的大公雞,公雞還要叼上一只紅辣椒。即便家宴,也極講究,要為老人單擺一桌。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放都有固定位置,匙箸擺在右側,飯食擺在左側,湯碗靠右,帶湯菜肴擺在近處,調味品擺在中心。鄂溫克族待客,客人落座后,女主人獻奶茶,然后煮獸肉。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傾注火中點滴,自己呷一口后請主人飲。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南方少數民族也十分好客,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進一碗米酒,三大片肉。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為首,首席是長者的位置。客人告辭,主人有時還要送一塊大粑粑和腌肉、酥肉等食物。獨龍族人實行分餐制,無論飲酒、吃飯或食肉,在家庭內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也平均分給一份。人們邀請客人以木片為請柬,木片上刻有幾道口子就表示宴飲在幾天后舉行,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后,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仡佬族宴客用“三么臺”,十分隆重,是三種富有特點的席面。第一臺為茶席,請客飲清茶,輔以糖果、點心、干果;第二臺為酒席,飲白酒,佐以涼菜、腌菜、香腸等;第三臺為正席,上飯菜,有扣肉的稱為大菜,另有各種小炒。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就得奉陪到底,以示敬重。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互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古代宴飲之禮,早在周代已經相當規范化,《三禮》中詳細記載有各種筵宴的禮儀,后世許多重要的食禮,多可以在《周禮》中尋到淵源。國君要宴請別國使臣時,先派大夫去賓館迎請使臣,告以將行宴飲之事,使臣三辭不敢當,最后還是跟著大夫到達宴會之所。宴會的大殿上陳列著七鼎、洗盤和匜等器具。座席鋪正,幾案擺好,酒漿和饌品也已齊備。國君身穿禮服,迎賓于大廳內。賓主揖讓再三,答拜接連,然后落座。膳夫和仆從獻上鼎俎魚肉和醯醬,這些饌品和飲料的種類及擺放的位置都有一定之規,不得錯亂。最后獻上的是飯食和大羹,擺設完畢,大宴開始。賓主又是互拜一番,賓祭酒食,開始進食。宴會結束,使臣告辭,國君送于門邊。膳夫等人則將沒有吃完的牛、羊、豕肉塊盛放起來,一起送到來使下榻的賓館。殘肉剩飯包送客人。在古代正式的筵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劉邦采用一套諸侯王及大臣朝見皇帝的禮法,在君與臣之間劃出一條明顯的界線,由此形成的君臣觀念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這禮法的具體內容是:皇帝座北高高在上,文官丞相排列殿東,而列侯諸將排列殿西,兩相對面。飲酒有酒法,陪侍皇帝飲酒的人,“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在一旁還有專事糾察的御史,發現有不按禮儀行動的人,馬上要攆出宴會場所。
上一篇:建筑技藝·宮殿
下一篇:小說·封神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