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康有為
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廣東南海人。年十一,喪父,隨祖父讀書。年十九,就讀于同縣大儒朱次琦。年二十二,游香港,始知西學。清德宗光緒九年(1883),研究西方政治制度與自然科學,在鄉創辦不纏足會,開始形成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體系。光緒十四年,赴京應順天鄉試,落第。鑒于中法戰爭,國勢日蹙,作《上清帝第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張。光緒十七年,辦學于廣州長興里,傳播維新思想。光緒十九年,中舉。光緒二十一年,與梁啟超入京會試,適當《馬關條約》簽訂,遂聯合各省進京舉人上書朝廷,要求拒絕和約。是年,登進士第,授工部主事,未就,又兩次上書朝廷,在京創辦《萬國公報》與強學會。光緒二十二年,講學于廣州萬木草堂,繼續培養維新干部,作《日本變政記》,赴澳門辦《知新報》。二十四年,德宗召見,詢問變法方略,進呈《日本變法考》、《俄彼得變政記》,命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并督辦《時務報》。維新運動失敗,六君子殉難,有為出走香港,漫游日本、加拿大等世界各地,自號更生,于美洲等地華僑界組織保皇會,任保皇會總長。民主革命運動興起,仍堅持保皇立憲,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反對民主共和。1913年,因母喪回國。1917年,參與張勛擁戴清末帝溥儀復辟事,受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復辟失敗,又自號更牲。1927年,病逝于青島。終生從事政治活動,以馀事為詩。歷經維新運動領袖、保皇黨魁與復辟派的中堅人物,其詩政治內涵亦大致如此。嘗自言一生經歷行蹤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經三十一國,行程六十萬里。又嘗自言其詩“意境幾于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飛騰作勢風云起,奇變見猶鬼神驚。掃除近代新詩話,惝恍諸天聞樂聲。茲事混茫與微妙,感人千載妙音生”(《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之三)。其詩題材豐富,意境恢宏。早期多政治抒情詩,氣勢飛動。后期多長篇記敘詩,記述世界各地風光人物而雜以議論。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曰:“南海先生不以詩名,然其詩固有非尋常作家所能及者,蓋發于真性情,故詩外常有人也。先生最嗜杜詩,能誦全杜集,一字不遺,故其詩雖非刻意有所學,然一見殆與杜集亂楮葉。”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稱其“偶事歌詠,真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不僅巨刃摩天已也。返虛入渾,積健為雄,惟南海足以當之矣”。詩集有梁啟超手寫四卷本《南海先生詩集》,上海廣智書局1911年印行;崔斯哲手寫十五卷本《康南海先生詩集》,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年印行。其他著作很多,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廣藝舟雙楫》、《共和平議》等。生平事跡有自撰《我史》(又名《康有為自訂年譜》)、康同璧《康南海先生年譜續編》、張伯楨《南海康先生傳》、馬洪林《康有為大傳》等。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工夫在詩外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