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
(宋)曾鞏
臨川[1]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2]而方以長,曰王羲之[3]之墨池者,荀伯子[4]《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5],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6]?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7],而嘗極[8]東方,出滄海[9],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10],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11],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12]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13]。教授[14]王君盛恐其不章[15]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16],又告于鞏曰:“愿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17],而因以及乎其跡邪[18]?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19]之遺風余思[20],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作者介紹】
曾鞏,字子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釋】
[1]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即今江西撫州市。
[2]洼然:低陷的樣子。
[3]王羲之: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世稱王右軍,后人號為“書圣”。
[4]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nèi)史,有《臨川記》?!短藉居钣洝肪硪灰哗栞d其記敘王羲之官臨川及墨池的事。
[5]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人稱“草圣”。
[6]豈信然邪:難道是真的嗎?
[7]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王羲之當時與王述齊名,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朝廷又命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屬揚州,羲之恥位于王述下,便辭職隱居,誓不再仕。事見《晉書·王羲之傳》。
[8]極:至,達。
[9]出滄海:泛舟東海。據(jù)《晉書·王羲之傳》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p>
[10]徜徉(chánɡ yánɡ)肆恣:縱情遨游。
[11]羲之之書晚乃善:王羲之的書法初不如同時庾翼、郗愔,晚年才臻于精妙之境。見《晉書·王羲之傳》。
[12]彼:指王羲之。
[13]州學舍:指撫州州府的學舍。
[14]教授:官名,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15]章:同“彰”。
[16]楹:廳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標明。
[17]不以廢:不肯讓它埋沒。
[18]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因而愛及到他的遺跡嗎?
[19]仁人莊士:有道德修養(yǎng)、為人楷模的人。
[20]遺風余思:留下來的風范,傳下來的思想。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jīng)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
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光水山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jīng)在此地休息過嗎?
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jié)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工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工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生怕關(guān)于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蔽彝茰y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并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里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后世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賞析】
本文是作者應(yīng)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寫的一篇敘記。文章先由墨池的傳聞推出王羲之書法系由苦練造就的結(jié)論,然后引申到為學修身要靠后天勤奮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見大,語簡意深,多設(shè)問句,辭氣委婉,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文風。
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后,把筆鋒轉(zhuǎn)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币簿褪钦f,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yīng)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jié)。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后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影響后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jié)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后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并非外加,表現(xiàn)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發(fā)、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保ā栋舜蠹椅淖x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shè)問句和感嘆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shè)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于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jié):“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shè)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低回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思考與練習】
1.“墨池”之稱是如何來的?
2.作者對“墨池”之名的來歷持什么態(tài)度?
3.揭示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4.你從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和“羲之之書晚乃善”的史實中受到怎樣的啟示?
上一篇:(元)王冕《墨梅》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唐)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