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印象主義電影
最初被用以指稱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興起的一個繪畫流派。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874年,該畫派作者舉行畫展時,一位記者以嘲諷的語調用以戲稱克洛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不過,“印象主義”一詞倒是很恰當地概括了該畫派的創作原則: 以色調的分離、色彩的閃爍等手法表現畫家對大自然的主觀“印象”,該畫派的主要價值在于,反對學院派繪畫的保守思想、僵死的題材和陳舊的手法,他們強調表現畫家的主觀印象,敢于對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并為了形式而舍棄題材。
在電影中,由法國電影史家享利·朗格盧瓦首倡使用的印象主義一詞是指20世紀20年代法國的一個電影學派。其主要成員有: 路易·德呂克,阿貝爾·岡斯,馬賽爾·萊皮埃,謝爾曼·杜拉克,讓·愛浦斯坦,享利·修梅特。在理論上,他們以德呂克主辦的 《電影》雜志為主要陣地,宣稱要與那些因循守舊的敘事電影和庸俗幼稚的情節劇決裂,將電影從“照相的現實”這樣一種受奴役的地位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一種徹底獨立的藝術。他們也提出要適當地照顧大眾的趣味和電影的商業性,但決不在藝術上妥協。在藝術主張上,同印象派畫家一樣,他們強調表現藝術家對現實的主觀印象,對形式的興趣大于對題材和主題的關注,認為畫面本身應說明一切。萊皮埃指出,影片的主題不是別的東西,而應是“能夠建立和諧的造型的,被譯成密碼的基質物”,愛浦斯坦則認為影片的主題來自“畫面的配合,情感的類比”。意大利電影理論家里西奧托·卡努杜推動了他們的探索。
在創作實踐上,岡斯于1915年拍攝的 《杜伯博士的瘋狂》 已具備了印象主義電影的特征,因為它標志著一種真正的“主觀電影”初露鋒芒。然后是萊皮埃的《法蘭西玫瑰》,它意味著“某種詩意進入到法國電影中來了”(朗格盧瓦語),杜拉克十分欣賞這部影片,認為它表明電影有能力重建“轉瞬即逝的和永恒的美之印象”,一種“真實的、人類探索的強烈印象”,電影應該成為“活的繪畫,這是我們有意識地和本能地追求的目標”。萊皮埃在 《黃金國》 (1921) 中,通過變形的畫面,軟焦攝影、疊印和不同尋常的拍攝角度較好地表達了藝術家的個人印象,被列為印象派電影的比較著名的影片有:岡斯的 《車輪》 (1922),杜拉克的 《西班牙的節日》(1919),德呂克的《狂熱》(1921),愛浦斯坦的 《誠實的心》 (1923) 等。這些影片在造型和用光處理上明顯受到印象主義繪畫風格的影響,最著名的例子有《車輪》中火車向著懸崖疾駛最后發生翻車慘劇的場面,和《誠實的心》中用高速攝影拍攝的節日市場的富于詩意的場景。
印象派電影創作者的美學革新是在影片公司的老板出于商業目的而打算拍攝的影片中暗中進行的,他們雖然也考慮到觀眾的趣味,但結果還是沒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因而往往得不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幫助。這一學派在其首領德呂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趨于解體,一部分人走上了拍攝商業性電影的道路,如岡斯轉而拍攝場面宏大的歷史題材影片,萊皮埃轉向“心理分析”情節劇,愛浦斯坦則致力于古典名著改編,另一部分人則走上了與商業電影徹底決裂的先鋒派道路。
由于德呂克及其周圍的人物在理論上和創作實踐上都與法國先鋒派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象主義電影一般被認為是先鋒派電影的先聲,也有人干脆把它歸入先鋒派運動,視為該運動的第一階段,稱作“第一先鋒派”。印象主義電影的許多藝術手法,尤其是對光線,影調和攝影效果的處理,在以后的不少影片創作中都經常被采用,如讓·雷諾阿的早期影片 《水上姑娘》 (1924),讓·格萊米勇的 《馬爾棟納》(1928) ,《燈塔看守人》(1929),又如路易·馬勒在美國拍攝的 《美麗嬰孩》 (1928)亦具有明顯的印象派電影特征,尤其表現在對環境的展示上。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德米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里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