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周公拜前,魯公拜后
【出典】 《春秋公羊傳·文公十三年》:“周公何以稱大廟于魯,封魯公以為周公也。周公拜乎前,魯拜乎后。曰:‘生以養(yǎng)周公,死以為周公主。’”東漢·何休解詁:“始受封時拜于文王廟也。《尚書》曰‘用命賞于祖’是也。父子俱拜者,明以周公之功封魯公也。”參見“周公”條。
【釋義】 周公,指周公旦,魯公,指周公旦之子伯禽。周滅商后周公以功被封為魯公,但他并未至魯就封,而是被留在周輔佐武王,繼而輔佐成王。因為周公功勛卓著,后又封其子伯禽為魯公,伯禽至魯就封。被封爵時要拜于周文王廟,故言“周公拜乎前,魯拜乎后”。后遂用以詠父子先后同居一官。
【例句】 ①記從來人道,相門出相,金印累累盡有。但直須、周公拜前,魯公拜后。(辛棄疾《瑞鶴仙·上洪倅壽》1895)這里用“周公拜前,魯公拜后”之典,祝洪氏也像其父一樣官拜丞相,實現(xiàn)“相門出相”。②冠冕在前,周公拜手,同日催班魯公后。(辛棄疾《感皇感·壽陳丞及之》1917)這里變化運用“周公拜前、魯公拜后”之典祝愿陳及之也像其父一樣同獲高官,使人歆羨。
上一篇:典故《周公不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周公瑾》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