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間宏
日本小說家。生于神戶市。1938年畢業于京都大學法文科。在校期間,對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產生興趣,同時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畢業后,曾在大阪市政府福利課供職。1941年應征赴菲律賓。入伍期間,被作為思想犯投入軍事監獄。這段經歷為他二次大戰后的創作積蓄了生活經驗。二次大戰后,發表了《黑暗的圖畫》 (1946)。這個以獨特的文體表現參加革命運動的青年的矛盾和陰郁的內心的短篇被稱為戰后派文學的代表作,為文壇矚目。同時,野間參加了新日本文學會,并加入了共產黨、又成為《近代文學》的同人,發表了描寫戰爭遺留下的創傷的作品《臉上的紅月亮》(1947)、《崩潰感覺》(1948)等。此時,他提出“整體小說論”,要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去塑造人、探究人。1952年發表長篇小說《真空地帶》,暴露了法西斯軍隊的冷酷無情、專制橫暴,引起巨大反響。他在進行文學創作的同時,還參加革命運動的實踐,關心被壓迫、受歧視的部落民解放運動。他還為亞非作家會議等文化交流活動作了許多工作。他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上,注重新的創作方法的使用和探索,使他在當代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他的長篇小說主要還有《我塔高聳于彼》(1960—1961)、《青年之環》(1947—1950、1962—1971)等。
上一篇:迪萬文學
下一篇:阿南達·杜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