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鹙子代請·如來喻答》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①,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②及有無見③等謂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愿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后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愿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愿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④,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后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游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游戲。’”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后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麁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稱嘆,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⑤、力⑥、覺⑦、道⑧、禪定⑨、解脫⑩、三昧⑪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⑫,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⑬、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圣所稱嘆,能生凈妙第一之樂。”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后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棟傾斜,基陛隤毀,
墻壁圮坼,泥涂褫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雜穢充遍。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鴟梟雕鷲、烏鵲鳩鴿、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狖貍鼷鼠,諸惡蟲輩,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不凈流溢,蜣蜋諸蟲,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嚌嚙死尸,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競來搏撮,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斗爭揸掣,嘊喍嗥吠,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夜叉惡鬼,食啖人肉。
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孚乳產生,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惡心轉熾,
斗諍之聲,甚可怖畏。鳩槃荼⑭鬼,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腳加頸,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叫呼求食。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噉狗,
頭發蓬亂,殘害兇險,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饑急四向,窺看窗牖,
如是諸難,恐畏無量。是朽故宅,屬于一人。
其人近出,未久之間,于后舍宅,欻然火起,
四面一時,其炎俱熾。棟梁椽柱,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墻壁崩倒。諸鬼神等,揚聲大叫。
雕鷲諸鳥,鳩槃荼等,周章惶怖,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阇⑮鬼,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共相殘害,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并已前死,諸大惡獸,競來食噉,
臭煙熢㶿,四面充塞。蜈蚣蚰蜒,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爭走出穴,鳩槃荼鬼,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頭上火燃,饑渴熱惱,周章悶走。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
先因游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方宜救濟,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說眾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延,
眾苦次第,相續不絕。毒蛇蚖蝮,及諸夜叉⑯、
鳩槃荼鬼,野干狐狗、雕鷲鴟梟,百足之屬,
饑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游戲。’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實時奔競,馳走而出,
到于空地,離諸苦難。長者見子,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坐師子座⑰,而自慶言:‘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炎,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貪樂嬉戲。我已救之,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我今快樂。’爾時諸子,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而白父言:‘愿賜我等,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惟垂給與。’長者大富,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周匝欄楯,四面懸鈴,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張施其上,金華諸瓔,處處垂下,
眾彩雜飾,周匝圍繞,柔軟繒纊,以為茵蓐。
上妙細氎,價值千億,鮮白凈潔,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乘是寶車,游于四方,
嬉戲快樂,自在無礙。告舍利弗:‘我亦如是,
眾圣中尊,世間之父。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無有慧心。三界⑱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如來已離,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雖復教詔,而不信受,
于諸欲染,貪著深故。以是方便,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⑲,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不退菩薩。汝舍利弗!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是乘微妙,清凈第一,
于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
所應稱贊、供養禮拜。無量億千,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及佛余法,得如是乘。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常得游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
更無余乘,除佛方便。’告舍利弗:‘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令出三界。’我雖先說:‘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于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于苦諦。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舍,
為是等故,方便說道。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修行于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是人,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于世。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⑳,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游方,勿妄宣傳。若有聞者,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阿鞞跋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于汝,
及比丘僧,并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
于此經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于此經,
以信得入;況余聲聞。其余聲聞,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非己智分。又舍利弗!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亦勿為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或復顰蹙,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若佛在世,若滅度后,
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其影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之所惡賤,常困饑渴,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若作駱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余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之所打擲,受諸苦痛,或時致死。
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宛轉腹行,為諸小蟲,之所唼食,
晝夜受苦,無有休息。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攣躄,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人不信受,口氣常臭,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羅其殃。
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圣之王,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
于無數劫,如恒河沙,生輒聾痖,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如游園觀,在余惡道,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聾盲瘖痖,貧窮諸衰,以自莊嚴,
水腫干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垢穢不凈,深著我見,增益瞋恚,
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又舍利弗!若見有人,
舍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凈明珠,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無瞋,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于大眾中,以清凈心,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余經一偈,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人至心,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余經,
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注釋】
①心自在者:言阿羅漢解脫一切定障而禪定得自在也。即俱解脫阿羅漢也。如本經五百弟子品曰:“阿羅漢心自在者。” ② 我見: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 ③ 有無見:即有見和無見。有見,眾生妄計一切諸法,本來從因緣和合而生,但凡夫執著實有,于我及世間起常恒想之邪見,又云常見。無見,眾生于一切諸法,妄計皆無自性,執之為無,是名無見。 ④ 力無所畏:指十力與四無所畏,諸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對外緣而無恐畏之相。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2)漏盡無所畏,佛于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3)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4)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⑤ 根:即五根,屬三十七道品中之一類。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⑥ 力:即五力,屬三十七道品中之一類。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⑦ 覺:即七覺支,或稱七覺分、七等覺支、七菩提等,屬三十七道品中之一類。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1)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2)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3)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4)輕安覺支,止觀及法界次第名為除覺分,斷除身心麁重,使身心輕利安適;(5)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6)定覺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7)行舍覺支,舍諸妄謬,舍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是行蘊所攝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⑧ 道:即八正道,屬三十七道品中之一類。又名八圣道,即八條圣者的道法。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1)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2)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3)正語,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4)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5)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6)正方便,又稱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槃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8)正定,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于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凈無漏的境界。 ⑨ 禪定:即四禪,又作四禪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禪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故又稱色界定,特點為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禪為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禪又稱四靜慮。 ⑩ 解脫:即八解脫,又名八背舍,違背三界之煩惱而舍離之,解脫其系縛之八種禪定。 ⑪ 三昧:即三三昧,分別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⑫ 自然慧:即自然智,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種智。《大日經疏》五曰:“自然智者,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未聞未知之法,現前無所掛礙,故以為名。” ⑬ 無師智:謂無師獨悟之佛智。嘉祥解釋為:“無師智者,前之三智(即前文一切智、佛智、自然智)并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 ⑭ 鳩槃荼:鬼名,譯作甕形鬼、冬瓜鬼,即厭魅鬼,為吸人精氣之鬼。南方增長天王之領鬼。 ⑮ 毗舍阇:鬼名譯作噉精氣,謂其噉人精氣及五谷之精氣。持國天所領鬼之名稱。 ⑯ 夜叉:華譯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有三種:一地夜叉,二虛空夜叉,三天夜叉。地夜叉不能飛騰,虛空與天夜叉,皆能飛行也。北方毗沙門天王管領夜叉八大將以護眾生界。 ⑰ 師子座:佛為人中之師子,故佛之所坐,總名師子座,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是故亦名師子座。后將華麗、尊貴的寶座也稱呼為師子座。 ⑱ 三界: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1)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2)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身體宮殿,一切物質,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3)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 ⑲ 三明:又作三達、三證法。指達于無學位,除盡愚闇,而于三事通達無礙的智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圣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達”。 ⑳ 法印:妙法之印璽,即能印證佛法真偽的鑒定準則,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按不同的出處,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對印的含義也有更深層解釋:妙法真實,不動不變,故稱為印;又妙法如王印通達無礙,謂之印;又為證明佛之正法者,故曰印;又為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故曰法印。
【譯文】
這時,舍利弗又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聽了您說的這部妙法,已不再有什么疑惑了。今天我在佛面前親自接受無上圣智的記號,將來當成佛為華光如來。對此我均已領略了其中的道理,并信受不疑。可是在座的一千二百多名聲聞弟子均已得到心大自在的程度,這些人往昔在初果、二果、三果的階位上,修習佛的方便法門,佛常教化他們說,佛法能使眾生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得到究竟涅槃的快樂。這些在三果位上的有學弟子和在四果羅漢位上的無學弟子,便也各自因為自己已消除了對自我的執著,對常有的執著、對虛無的執著,從而認為自己已得到了涅槃。而今在世尊面前聽到這聞所未聞的無上妙法,他們便都陷入重重疑惑之中。啊,世尊!請您慈悲,為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講講這其中的原委,以使他們都能遠離疑惑與懊悔。”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我先前不是已經說過,諸佛莫不是為了無上圣智而以種種因緣、譬喻、巧言妙辭等方便法門說法嗎?所有這些說法形式,都是為了教化各位菩薩的緣故。不過,舍利弗,我今天還將再以譬喻的形式解釋這種道理,諸位有智慧的弟子就可以從這種譬喻中領略其中的奧旨。”
“舍利弗,我現在就給你們講一個譬喻。在某一個國家的某一個城鎮內的某一個村落,有一位長者,此人年邁壽高,財富無量,擁有大片田地和眾多的宅院以及許多的童仆。他的家園十分龐大,只開了一道院門,常有一二百人,有時甚至五百多人居住在他家中。可是,他家的房子均已年久失修,堂閣破敗,墻壁頹落,柱根腐朽,梁棟傾斜。一天,房舍四周忽然同時起火,整個宅院陷入火海之中。這位長者的兒子約有一二十人或三十多人當時正好都在家中。長者發現其家四面起火,頓時大驚失色,心想,我自己雖然能從大火焚燒的院門中安全逃出,但是諸位兒子不明事故,他們依然在火宅之中嬉戲玩耍,毫不驚懼。大火快燒到他們身邊,灼熱的火苗正在烘烤著他們,但他們依然不知大難臨頭,根本沒有要出去的意思。
“舍利弗,那位長者當時又這么想,他自己身手有力,可以用衣、桌案掩護,從房中逃出。可他轉念一想,這座宅院只有一道門戶,而且還很狹窄,諸子年幼無知,貪戀玩耍,不愿離開,有可能落于火中遭受焚燒,我應當給他們講清形勢的可怕,告訴他們這座房舍已被火燒,你們應該趕緊離開,不要讓火將你們燒了。這樣想過之后,這位長者便如實告知諸子,讓他們迅速逃離。然而,為父雖然好言相勸,但諸位兒子卻根本不相信父親說的,他們依然高高興興地嬉戲玩耍,不驚不畏,沒有一點想出去的意思,也不知什么是火,什么是舍以及為何會起火,他們仍一個勁兒地東走西跑,打鬧嬉戲,若無其事地盯著自己的父親。
“鑒于這種情況,長者心想:這座宅院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如果不及時逃出,就必然會為火所焚。我現在應該以方便權宜之計,使兒子們得以免去這場災害。父親知道諸位兒子以前各自的喜好,認為他們對各種珍玩奇異之物肯定會非常喜歡,便告訴他們說:‘我有一些你們可以玩樂的東西,非常希有難得,你們若不來取,以后肯定會后悔的。現在,大門外有各種羊車、鹿車、牛車,可供玩耍游戲,你們應趕快從這火宅之中出來,到時,你們要什么都會給的。’這時,諸子聽父親說有珍玩之物,正合其心愿,于是個個心情激動,精神高漲,他們互相擁擠,爭先恐后地跑出火宅。
“此時,長者見諸位兒子從火宅中安全逃出,在四條大道上露地而坐,他們已沒有什么生命危險,所以個個心安無慮,歡喜跳躍。這時,諸子都對其父親說:‘父親先前曾答應給我們好玩的東西,如羊車、鹿車、牛車等,請您趕快給我們吧!’舍利弗,這時長者便為其諸子各賜一輛大車,此車高大氣派,上面飾有各種珍寶,周圍裝有華麗的欄桿,四面懸掛著寶玲。車上覆蓋著幃幔和寶蓋,幔蓋上裝飾著奇珍異寶,寶繩縱橫交錯,繩上垂掛著各種花朵和纓子。車內鋪著重重疊疊的墊褥,放置著紅色的枕頭。車轅內駕著白牛,此牛膚色純正潔白,形體優美,筋力強健,行走平穩,速度如風。另外,在車的兩旁還有許多仆從,殷勤侍衛,為什么會有這樣富麗堂皇的牛車呢?因為這位長者擁有無盡的財富,各種寶藏都放得滿滿的。于是他想:我的財物無量無數,我不應給諸子劣等小車。如今這些幼童都是我的兒子,對于他們,我個個喜愛,毫無偏袒,我既然有無數無量的七寶大車,就應該公平分給他們。為什么呢?以我的七寶大車來說,將它送給一國之中所有的人,也用不完,何況這么幾個兒子。這時,那位長者的兒子們各自乘上華麗的大車,莫不嘆為觀止。他們能得到如此珍奇之物,的確是超出了當初的愿望。
“舍利弗,在你看來,這位長者平等賜予諸子珍寶大車,是不是屬于欺妄之舉呢?”
舍利弗回答說:“不,世尊,這位長者只是為了使諸子免于火焚之難,保全其性命,這不叫欺妄,為什么呢?保全其他命便已算是得到了玩好之具,何況還設方便權宜之策將他們從那座火宅之中救度出來呢?世尊,如果這位長者甚至不給最小的一個車,也不算是虛妄。為什么呢?這位長者先前曾有這樣的意圖:我以方便權宜之策使諸子出離火宅,所以說這不是什么虛妄。何況這位長者自知有無量財富,想要諸子得到好處,從而平等給予他們妙好大車。”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說:“好!好!就像你所說的。”
如來佛也是如此,他是所有世間一切眾生的父親,他已永恒而干凈地掃除了一切怖畏、衰惱、憂患和愚癡暗蔽,全面成就了佛的知見、十種智力、四種無畏,具有巨大的神通力和智慧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和智慧超度法門,大慈大悲,永無懈倦,恒求善事,為教化利益一切眾生,而生于此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火宅。佛在此火宅之中,為度脫眾生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以及貪、瞋、癡三毒之火,便以各種法門教化他們,使他們得到無上的圣智。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燒煮,皆是因為貪著追求于五欲,不但現世受種種苦難,而且后世也會遭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即使后世轉生于天上或人間,也會遭受貧苦、愛別離、怨憎會等種種苦難。眾生淹沒在苦海之中,但卻不知不覺,不驚不怖,毫無厭倦,歡喜游戲,不求解脫。他們在此三界火宅之中東奔西跑,雖遭大苦而不以為患。舍利弗,佛看到這種狀況后便想: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給與他們無量無邊的佛智慧,使其在佛智慧的美妙境界中歡樂游戲。
“舍利弗,如來佛接著又這樣想:如果我舍棄各種方便法門,僅僅以佛的神通力和智慧力直接為眾生贊嘆如來佛的知見、十種智力、四種無畏,那么,眾生是不會因此而得到度脫的。為什么呢?因為這些眾生尚未免除生、老、病、死及憂悲苦惱等各種痛苦,像長者幼子一樣無知不化,沉淪于三界火宅之中慘遭烘燒,他們怎能理解佛的微妙智慧呢?舍利弗,就像那位長者一樣,他雖然身手有力,但卻不用,只是以其方便權巧之法,盡力救度諸子免于火宅焚燒之難,然后再給每個人珍寶大車,如來佛也是如此,他雖然有十種智力和四種無畏,但也不用,他以其智慧支配的各種方便之法,在三界火宅之中救度眾生,為他們分別講說三乘法,即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對他們說:你們切莫樂居三界火宅之中,切莫貪著于粗俗破敝的色相、音聲、香氣、味道、觸覺等五欲之境。如果貪戀外境,愛欲不斷,那就會被欲火焚燒。你們這些人應當趕快離開三界火宅,到時,你們都會得到三乘,即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我今天為你們擔保,若依法修行,必能成就三乘圣果,絕非虛妄,你們只管精勤修行吧。”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如來佛以這種權宜方便法門誘導眾生脫離三界火宅之后,又對他們說:你們應當知道,這三乘之法都是三世十方一切圣佛經常贊嘆的法門,這些法通達一切,自在無礙,了脫萬緣,無所依求。乘于這三乘之車,以清凈的妙法自修自娛,便可得到無量的安穩和快樂。這些清凈妙法有:五根(修行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信、精進、念、定、慧)、五力(由于五根的增長所產生的與五根相應的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的力量)、七覺支(達到覺悟的七種次第或組成部分)、八正道(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四禪(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基本禪定)、四無色定(為對治色界的束縛、滅除一切外境感受和思想的修行和由此達到的四種精神境界)、八解脫(通過八種禪定而捐棄對色和無色的貪欲)、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
“舍利弗,如果有這樣一類眾生,他們本身具有一定的智慧,跟從如來佛聽法生信,勤勉修持,想迅速出離三界苦海,自我求得涅槃解脫。這就叫聲聞乘,就像那位長者的兒子為求羊車而出火宅一樣。如果有的眾生跟隨如來佛聽法生信,勤勉修行,毫不懈怠,追求自我成就的智慧,喜歡獨自寂靜修行,深知十二因緣的道理。這就叫辟支佛乘,也叫緣覺、獨覺乘,就像那位長者的兒子為求鹿車而出離火宅一樣。如果有的眾生從如來佛那里聽聞佛法,一念生信,受持不疑,勤奮修行,精進不息,追求了知一切法的一切智、一般眾生所不能有的佛智、佛圓滿覺悟的自然智、無師智以及如來佛的知見、十種智力、功德,發大慈大悲之心,憐憫安樂一切眾生,利益諸天神和廣大人類,度脫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這就叫大乘,菩薩追求此乘所以稱大菩薩,就像那位長者的兒子為求牛車而出于火宅一樣。”
佛接著又說:“舍利弗,那位長者見諸子安全出離火宅到達沒有危險的地方,心想自己的財富無量無數,便平等地賜與諸子大白牛車。如來佛與這位大長者一樣,他是一切眾生的父親,他為億萬眾生設立佛法之門,使他們由此出離三界苦海,逃脫可怕的險道,得到涅槃解脫的快樂。如來佛見眾生已經出離三界苦海,便又想:我擁有無量無邊的智能,具足十種智力和四種無畏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佛法寶藏。所有這一切眾生皆是我的兒子,我應平等地給與他們大乘寶車,不能只讓一部分人自我滅度,而應以如來佛的滅度來滅度他們所有的人。這些眾生只要能脫離三界,我將把諸佛的禪定、解脫等妙法神力當作娛樂之具給他們所有的人。諸佛所有的妙法神力都唯一的實相和唯一的佛智,常受諸佛的贊嘆,能帶給眾生清凈、微妙、至善至美的樂趣。
“舍利弗,如來佛與那位長者一樣。那位長者最初以三種車引誘諸子出離火宅,可是后來卻只給他們大車,一種用各種寶物盡情裝飾、安穩舒適、最為微妙的大車。這位長者如此作法毫無虛妄的過錯。如來佛也是這樣做的,也是沒有虛妄可言的。佛初說三乘之法引導眾生,然后只用大乘度脫眾生。為什么呢?如來佛有無盡的智慧、十力、四無畏等佛法寶藏,能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可是,眾生一開始是不能完全接受的。舍利弗,由于這種緣故,你該明白諸佛才用其方便之力,在這唯一的佛乘法上,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法。”
釋迦牟尼佛欲重宣以上義趣,便說偈道:
譬如一位長者,有一座很大的宅院,這宅子年久失修,柱根已經腐朽,梁棟已經傾斜,房基開始塌陷,墻壁四處裂縫,泥皮片片剝落,覆蓋的草苫隨處亂墜,椽檐錯位,四周遮擋物彎彎曲曲,到處是雜穢之物,宅院中住著五百人,與此同時,各類飛禽走獸也雜居院內,飛來走去,如入無人之境,如鷂鷹、雕鷲、鳥鵲、斑鳩、鴿子等各類飛禽,蚖、蛇、蝮、蝎、蜈蚣、蚰蜒、壁虎、鼬、貍、鼷鼠等各種惡蟲。院內屎尿遍地,蜣螂等蟲爬集其上,狐貍、豺狼、野干等在院中咀嚼食物,到處踐踏,啃噬死尸,一片骨肉狼藉。因此,一群群饑餓瘦弱的饞狗都來爭食骨肉,它們張皇失措,到處找食,相互撕咬,狂吠亂叫。這座宅院已變成這副模樣,十分的恐怖陰森。
另外,這座院子中還有各種妖魔鬼怪吃食人肉。各種毒蟲、各種惡禽猛獸,或者懷胎而生,各自躲藏掩護。諸鬼都來爭搶食物,吃飽之后,邪惡之心大增,故而相互爭斗,打罵之聲極其可怕。那些鳩槃荼鬼們都蹲在土堆上面,有時則離地一二尺,往返游轉,縱情嬉戲,它們捉住狗的兩足,使勁摔打,諸狗失聲亂叫。這些鬼還以腳踩在狗的脖子上,使狗嚇得驚恐萬狀,從而尋求樂趣。又有許多形體龐大的惡鬼也住在這座宅院之中,它們光著又黑又瘦的身子,到處嚎叫著尋覓食物。一些咽喉如針般窄細的餓鬼也穿梭其中,還有一些首似牛頭的惡鬼,有的吞噬人肉,有的啃咬狗肉。這些惡鬼蓬頭垢面,兇惡殘忍,它們饑渴難挨,嚎叫不已,奔走不息。這座宅院中所有的妖魔鬼怪、兇禽猛獸個個饑腸轆轆,急于求食,四下亂跑,向外張望。如此禍患深重的宅院實在是恐怖之極。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對舍利弗等人講道:“這座破舊的宅院屬于一人所有,可是此人近日外出不在家中。時隔不長,一天,后院忽然起火,一時間,四面俱焚,火光沖天。房中的棟梁椽柱被火燒得爆聲大作,紛紛震裂,折毀落地。墻壁也隨之塌崩。這時,宅院內的各種鬼神都揚聲大叫起來,那些雕鷲等鳥禽與鳩槃荼等鬼怪由于自我爬不出來,都躲在四周,驚恐不已。各種惡獸的毒蟲,到處亂竄,各自尋找孔穴藏身。一種名叫毗舍阇的鬼此時也住在火宅院之中,這些鬼由于很少有福業和功德,所以為火所逼,便相互殘害,飲血食肉。野干之類的蟲獸首先被火燒死,那些較大的惡獸便都來爭著吃食,弄得臭煙滾滾,遮天蔽日。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的爬蟲為煙火所熏烤,爭搶著爬出洞穴,而一旦出穴,隨之又被鳩槃荼鬼抓起吃食。那些餓鬼們頭上燃著火苗,個個被燒烤得饑渴難耐,燥熱惱亂,四處躲藏。總之,這座宅院已變得如此險惡可怖,其中的毒害和火災多得難以述說。”
就在這時,宅院的主人正好站在門外。他聽說自己的兒子事先誤入宅中戲耍,由于幼小無知,這時仍在火宅中玩樂不止,不知出逃。這位長者一聽,立即沖入火宅之中。諸子也正須要有人救濟,以免除火燒之災。這位長者便將宅中各種惡鬼毒蟲以及蔓延的火宅全都告知他的兒子,并說這些苦難一個接著一個,是沒完沒了的。那些毒蛇、蚖蝮、夜叉、惡鬼、野干、狐貍、兇狗、雕鷲、鷂鷹等均已饑渴難忍,火燒火燎,何況還有熊熊的大火!可是,這些兒子們雖然聽到父親的教誨,但卻毫不理會,仍然待在火宅,繼續嬉戲玩樂。
這時,長者心想:諸位兒子如此無知,平添我許多憂愁和煩惱。如今的這座舍宅已無任何可愛的地方,可兒子們卻仍然像喝毒酒一樣,沉溺于嬉戲,不能自拔。他們不聽我的教導,必將會被大火燒身的。于是,這位長者又想了想,設計出一套權宜方案。他告訴兒子們說: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和各種微妙的寶車,如羊車、鹿車、大牛車等,如今都在門外放著,你們趕快出來,我將為你們造作這些寶車,你們可以隨意游戲玩樂。兒子們聽說有如此寶車可以玩耍,便立即爭先恐后地跑出火宅,來到宅外空地上,從而脫離了火宅之難。長者見兒子們已出火宅,呆在四條道上,于是,他便坐到師子座上,自我慶幸地說:現在我可放心了。這些兒子的生長、養育都很不容易的,他們幼小無知,誤入險宅,那里毒蟲遍地,鬼怪肆虐,四面大火,可兒子們卻貪著其中,只顧玩樂,幸虧我救了他們,使其得以脫離險境。所以,我現在非常快樂。
此時,長者的兒子們聽說父親正安坐于師子座,便都來到這里,對父親說:請您賞賜我們三種寶車吧!正像事先所許諾的,只要諸子從火宅中出來,就隨你們所欲,給你們三種寶車。現在正是時候,該給我們了。這位長者十分富有,庫藏極其充裕。于是,他讓人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等各種寶物,制造這些大車,并極盡裝飾,四周設置有欄桿,四面懸掛著寶鈴,金繩交錯,真珠編綴的羅網蓋在車上,用黃金作成的花朵和纓子處處垂掛。各色綢緞環圍周邊。車內鋪著用柔軟絲織物或絲棉作成的墊褥,墊褥上蓋著價值千億、鮮白潔凈的上等精細棉布。駕駛這部寶車的是肥壯力大、形體優美的大白牛。許多陪同和侍從跟隨著牛車,以隨時護衛和侍奉。那位長者將如此美妙的牛車平等地賜給他所有的兒子們。這時,諸位兒子個個歡欣鼓舞,蹦蹦跳跳,他們坐上這種美妙無比的寶車,四處游轉,歡樂嬉戲,逍遙自在。
“舍利弗,我也是如此。作為一切圣賢中的尊者,我是所有世間眾生的父親,而一切眾生則是我的兒子。眾生沒有智慧之心,深深地執著于世俗的快樂,可是,眾生居住著的三界是毫不安穩自在的,它就像一座火宅一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苦難,是極其可怕的。生、老、病、死等諸多憂患就像火一樣燃燒不息。如來佛業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于世外桃源,悠然自在,安穩快樂。可這三界都是我如來佛所有,三界中的一切眾生也都是我如來佛的兒子。如今三界之中災難重重,只有我一人才能救護他們。可是盡管我教化告誡他們出離三界,他們總是不聽。看來,他們對各種欲染的貪著也確實太深了。基于這種情況,我便大開方便法門,為眾生說三乘之法,先讓眾生知道三界之苦,然后再為他們開示出離三界的道路。這些佛弟子們若能信念堅定,即可具足三明,即悉知過去世因緣的宿命明,知未來世生死情況的天眼明,斷除一切煩惱的漏盡明。除過這三明之外,只要眾生精進修生,還可獲得六種神通,即:飛天入地、變化自在的神足通、能見六道一切眾生苦樂境界的無眼通、能聽見六道一切聲音的天耳通,能知六道眾生內心所念之事的他心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一切眾生一切世的宿命及所作之事的宿命通,斷除一切煩惱惑業,永遠擺脫生死輪回的漏盡通。只要眾生以我開示的道法修行,他們即可得到緣覺的果位,以至成為行為、果位、信念三者都不退轉的菩薩。”
“舍利弗,我以這些譬喻法門為眾生開示唯一的佛乘法門,引導他們從小乘權宜法門轉向大乘真實法門。你們若能相信我的這些說法,并依此修行,那么,你們每個人都可以成就佛道的。這種佛乘之法,是最微妙,最清凈的法門,無論在哪個世間,它都是至高無上的。如來佛最喜歡這個法門,一切眾生都應稱贊這個法門,都應該供養、禮拜這部《妙法蓮華經》。在這個寶乘里面,有無量無數的佛功德,如十種智力、八種解脫以及各種禪定、各種智慧和佛其他的所有妙法。如果佛子證得這種寶乘,就可以年年歲歲,日日夜夜,不斷游戲,歡樂無比。這些佛子與所有的菩薩以及聲聞大眾乘上這個寶乘就可一直到達佛道的妙樂之境。所以說,在十方世界任何地方尋找不到這么高深微妙的佛法,其他的佛法都是佛的方便法門。”
“舍利弗,我今再告知你,你們這些人都是我的兒子,我就是你們的父親。你們這些人億萬年來一直為各種苦難所煎熬。如今,我將拔除所有人的所有痛苦,使你們都脫離三界苦海。雖然我當初說過你們已得滅度,但僅是斷盡生死,并非真實的、最徹底的滅度。如今,你們應該作的就是修習佛的智慧,修習真實的佛乘之法。這些大眾之中會有菩薩能專心一意聆聽諸佛最真實的法門。諸佛雖以方便法門說法,但所有的方便法門都是為真實法門而設,即開權教以顯實教,所以,方便法門所教化的眾生,最終還是要作一個菩薩,去修習最真實的佛乘之法。”
“若人缺乏智慧,深著愛欲,佛便為這部分人說苦諦,讓他們知道三界即苦。眾生聽后,心生歡喜,覺得此法是未曾有的妙法,是千真萬確,永恒不變的真理。若有眾生不知苦的根源,他們深深執著于引起諸苦的那些東西,一時一刻都不能舍棄。佛便為這部分眾生方便說法,告知他們一切苦難的原因,究其根本都是貪欲,這就是集諦。滅掉各種貪欲,苦則無依托,從而也便滅盡了諸苦,這就叫第三諦,即滅諦。欲得滅諦,就必須修行于道,此即是第四諦——道諦。解除一切苦的束縛,即得到解脫。這些人在哪些方面得到解脫呢?這些人只是離開了虛妄,故名為解脫,其實他們并沒有在所有方面都得到解脫。佛說這些人沒有真正滅度,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至高無上的佛道,所以佛不愿讓他們在這種境界下得到不徹底的滅度。”
“我是諸法之王,在諸法中遂意自在,通達無礙。為了使世間眾生得到快樂和安寧,獲得徹底的解脫,所以我才出現于世。
舍利弗,我的這個實相法印,是為了利益世間有緣眾生才說的,不能隨便在任何地方妄自宣傳。如果有人聽了此經之后,隨順經旨,歡喜受持、虔誠信仰,當知此人是菩薩發心,已達到毫不后退的阿鞞跋致境界。如果有人信仰、受持此經所說的大乘法,那么此人肯定在過去生中曾見過過去諸佛,恭敬供養這些佛,并從諸佛那里聽聞過這種妙法。如果有人能相信你所說的法華經義,那么這人就是見到了我釋迦牟尼佛,也見到了你舍利弗尊者以及比丘僧和諸菩薩。這部《妙法蓮華經》是為那些智慧深邃的人說的,見識短淺的人聽了,會迷惑不解。所有拘泥于初乘聲聞和二乘辟支佛的人,對于此經中的妙理是很難領會的,所以他們也無力弘揚這部大乘經典。你舍利弗是聲聞弟子中富有智慧的人,你對于這部佛典尚且通過虔誠信仰,從而得以領會貫通,何況其他聲聞弟子,那就更難理解了。其他聲聞弟子由于信仰佛的話語,所以也隨之信仰此經,但這并不是出于他們本有的智慧之力。另外,舍利弗,對那些傲慢、懈怠、執著于我見的人,不要說此經典。那些見識短淺的凡夫俗子深深地貪著于世俗的五欲,他們聽了此經后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也不要為這些人講說此經。”
“如果有人不相信甚至毀謗此經,那么,他就斷了世間的一切成佛種子,從而永遠不得成佛解脫。如果有人聽了此經后,皺起雙眉,懷疑不信,你當聽這些人將會有多么大的罪報。無論是佛在世時,還是佛滅度后,會出現一些誹謗這部經典的人。他們看見讀誦、書寫、受持此經的人,便表示輕賤、憎恨或嫉妒,甚至懷恨在心。這些人的罪報,你今再聽一聽。此人命終之后,將墮于阿鼻地獄之中,在這個第八無間地獄之中受苦滿一劫之后,再轉生于其他地獄之中,如此輾轉至無數劫,常受地獄之苦。從地獄出來后將墮于畜生道中,作狗或作野干,其形骨瘦如柴,又黑又丑,滿身疥癩,人人見而避之。又由于它為人們所厭惡、所輕賤,所以,常常忍饑挨餓,骨肉枯竭,活著遭受各種苦楚,死了磚瓦石塊加身。這都是由于他誹謗《妙法蓮華經》,從而斷絕了佛種的緣故,所以才受到這樣的罪報。如果此人轉生成駱駝,或生成驢,那么它就會身上時常負著重物,被人用棍棒捶打。它們終日只想喝水吃草,除此之外,一無所知。如此罪報都是因為他當初曾誹謗這部經的緣故。這些謗經者有時轉生為野干,到村落中尋覓食物,它身上長滿疥癩,又缺少一只眼睛,所以遭到村里小孩子的追打,各種痛楚齊集一身,有時便受苦致死。由此死后又托生成蟒蛇,身形又長又大,足有五百由旬那么遠。它雖有耳但不能聽,沒有足,所以只能宛宛轉轉地用肚皮走路。常被各種小蟲咂食,晝夜受苦,無有間歇。這些罪報也是由于他當初誹謗《法華經》的緣故。”
“如果這位謗經者有朝一日終于轉生為人,那也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愚鈍,愚癡無知。他必然是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或彎腰駝背,或雙足彎曲瘸跛、眼盲、耳聾、背曲,四肢五官無一是處。這種人若有所言說,人皆不信,口氣常臭,鬼魅附身,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消瘦,無依無靠。他如果對人百般奉承諂媚,對方不在意。如果學得什么知識,很快又會忘記。如果修習醫道,按照方子治病,卻更增加了病人病痛,甚至還會將人弄死。如果自己有病,沒有人為其治療,自己吃下一劑良藥,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若遇時局動亂,其家或遭查抄,或遭搶劫,或遭盜竊。這些罪報都遇到他的頭上。這樣的人總是轉生于危難險惡之處,他瘋狂無知,耳聾心亂,永遠聽不到佛法。在如恒河沙數那么多無量無數的劫當中,這位謗經者一經轉生,常常或聾或啞,五官缺無,長期處在地獄之中,就像游園觀景一樣,一去再去,難以返回。在餓鬼、畜生兩種惡道之中,就好像在自己家中一樣,更是常來常往,驢、駝、豬、狗等就是他的行動之處。這一切罪報都是因為他當初誹謗《法華經》的緣故。即使他脫離惡道轉生為人,那也是聾、盲、喑、啞、窮困潦倒,這些衰敗之象伴隨著他的生命,而且他還百病纏身,或水腫,或干瘦,或生有疥癩,或生有膿瘡,這些疾病猶如衣服一樣經常穿在他身上。他的身體常散發著臭味,垢穢不凈。由于深著我見,脾氣日趨暴躁,淫欲極盛,甚至與禽獸相交。這些罪報都是由于誹謗《法華經》的緣故。”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誹謗《妙法蓮華經》的人,若說他的罪過,那簡直是窮劫難盡。因為這個緣故,我今告訴你,不要在沒有智慧的人當中講說《妙法蓮華經》。如果遇到諸根伶俐,有智慧明事理、多聞強記、一心追求佛道的人,就可為他們講解《妙法蓮華經》。如果有人曾在過去世中見到成千上億的佛,并在諸佛所修福積德,植下了眾善之根,從而信心堅定。像這樣的人,是可以為他們講說《法華經》的。如果有人精進不怠,常修慈悲之行,甚至不惜生命一心修行,普救眾生,這樣的人是可以為他們講說此經的。如果有人恭敬虔誠,毫無二心,遠離凡塵愚癡,獨處山澤,勤勉修行,這樣的人就可為他們講此經典。另外,舍利弗,若見有人舍棄謬誤之師,親近善友,這樣的人乃可為其說此經典。如果看見佛弟子持戒清凈,猶如尋明珠一樣求大乘經,這樣的人可以為其說此經典。如果有人毫無瞋恚惱亂之心,質樸直率,柔順和藹,經常憐憫一切眾生,恭敬供養諸佛,這樣的人,可以為他們說此經典。如果又有一部分佛弟子,他們在大眾之中,以其清凈無染之心,通過各種因緣法,譬喻法以及美妙言辭等廣宣佛法,像這樣的人,就可以為他們講此經典。如果有的比丘為了各種微妙智慧而四方求法,恭敬合掌,頂禮信受,他們只受持大乘經典,甚至不信受其他經典的一句話,這樣的人,是可以為其說此《法華經》的。如果有人像求佛舍利那樣至誠求此《法華經》,求得之后頂禮受持,他們甚至不再追求其他經典,也未曾念過外道的典籍,像這樣的人,才可以為他們說此大乘經典。舍利弗,我今告訴你,我所說的這些志求佛道的人,是窮劫難盡的。這些人能夠信解無上佛道的妙法,所以,你應當為他們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鑒賞】
舍利弗聽了《方便品》后,領悟“為實施權”的道理,理解佛為了讓眾生修學真實的一乘佛法而實施權且的方便之法,并最終為舍利弗授記,可是此時與會的大眾其他人依舊疑惑、默然,舍利弗觀察到以后就發慈悲心,祈請佛陀進一步說微妙法。佛陀答應了舍利弗的祈請,為大眾用譬喻的方式更加詳實地宣講權實二智。
本節的內容是“三周說法”第二周“譬說周”的開始,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舍利弗自己已經領解,但是其他四眾弟子尚有疑惑,所以代替他們來祈請佛陀。第二部分,如來聽了舍利弗的祈請,表明自己將要說法的方式是先說譬喻,接著佛開始正式宣說“火宅喻”,稱為“正說譬喻”。“正說譬喻”的部分有長文和偈頌,長文可以分為“喻說”和“法合”。“喻說”是佛講故事,說譬喻本身的發展,然后佛用佛法來恰如其分地詮釋這個作為譬喻的故事所包含的微妙難思之法。“喻說”又可以劃分為總喻和別喻。從偈頌“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到本品結束是“勸信流通”的內容,勸弟子們流通佛所宣講的經法,并分別說了什么情況下可以說,什么情況下不可以說;以及對那些惡人不應該流通,而對那些善人則應該流通這樣的囑咐。
首先解析總喻的第一個喻“長者喻”,關于長者無疑代表的是佛陀,這在后面的法合中也說了,智者大師對此作了更為細微的解釋,他指出有十種功德的人稱為長者,分別是:姓貴、位高、大富、智深、威猛、年耆、行凈、禮備、上嘆、下歸。智者大師分別配以佛的功德:第一,佛從真如實際中來,所以種姓高貴;第二,佛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十號具足,成就圓滿佛果,所以位高;第三,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法財具足,所以大富;第四,佛陀是正遍知,證得一切種智,所以智深;第五,佛具足十力,善于降伏一切外道、魔障,所以威猛;第六,佛法身久遠,成佛以來無央數劫,所以年耆;第七,身口意三業究竟清凈,所以行凈;第八,四千威儀、八萬細行,佛陀悉皆具足,所以禮備;第九,十方諸佛,佛佛道同,都互相贊嘆,所以上嘆;第十,一切聲聞、緣覺、菩薩都以為世尊,天人之師,所以下歸。
總喻的第二個喻“舍宅喻”,這個舍宅一般理解為三界,按智者大師的解釋,前面提到的“國邑聚落”和舍宅都有含義,國指實報莊嚴土,邑指方便有余土,聚落則是凡圣同居土,佛本來在常寂光土,但那里是法身自受用土,為了度化眾生,佛垂跡到他受用的三土,舍宅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第三喻“一門喻”,要出舍宅唯有一門,就是說要脫離三界只有大乘法門、唯一佛乘可走。
第四喻“五百人喻”,這五百人是長者的僮仆等,不同于親子,這代表五道的眾生,一二百是天道、人道,三四五百則代表三惡道,不易聽受佛法的眾生。
第五喻“火起喻”,主要代表眾生內心的愛煩惱和見煩惱,這個煩惱火很容易就燒起來,把眾生本來脆弱、敗壞的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這個軀殼焚毀殆盡,這也表示一種無常的現象。
第六喻“三十子喻”,這不同于前面的五百人,是長者子,其含義是佛已經久遠劫成佛且教化眾生,其善根已經由佛的教導而生長起來的人稱為佛子,但是佛的弟子有三類,若十是指菩薩根性的人,若二十是指辟支佛,若三十則指聲聞。
“正譬喻”的總喻之后是別喻,分為四喻,從“長者見是大火”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譬喻結束。
第一喻“長者見火喻”,佛以大悲心看到眾生處在煩惱熾盛的境地,所以想辦法救度他們。而這些人中有一些是以前在佛的教化下長養善根的,只是因為離佛久了,善根被覆蓋自己也不知道,反而沉迷于三界火宅、六道苦海。
第二喻“舍幾用車喻”,長者本來要用幾案或籃子救諸子出來,可是后來擔心諸子不愿出離,所以想到用鹿羊牛三車來誘導他們出火宅,這表示佛在成佛后觀察眾生的根機,他們大乘善根不夠。但是對于三乘法有好樂之心,所以放棄了用一乘妙法來度化各種善根眾生的打算,改用三乘法循循善誘他們依次出離。
第三喻“等賜大車喻”,諸子出離火宅之后,沒見到三車在外面,就向其父索要前面所承諾的三車,長者很歡喜,給他們都賜予大白牛車。在佛法上講,這是《法華經》的地步了,有善根的人為了追求三乘的果位,精進修行,出離了三界。到了靈鷲山宣講本經“方便品”前部,即“略開三顯一”,告訴大眾以前的三乘法是權巧方便的智慧,并非真實的一佛乘,所以舍利弗等就有了疑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開始希求唯一佛乘,這時候佛陀會三歸一、會權歸實,給他們宣示微妙難思的一佛乘法。對于大白牛車的理解歷來也有很豐富的智慧,比如以“周匝欄栒”比陀羅尼,用“四面懸鈴”比四無礙辯,用四念處比“白牛”,用“膚色充結”比四正勤,用“形體殊好”比四如意足,用“有大筋力”比五根五力,用“行步平正”比七覺支,用“其疾如風”比八正道等。當然如前所言,是會三歸一還是會二歸一,大白牛車和牛車是不是同一種車,歷來以天臺、華嚴為代表的四車家和以三論、唯識為代表的三車家看法是不一樣的。
第四喻“無虛妄喻”,諸子本來想要的是三車,現在長者都給了大白牛車,但是這不能說長者之前的承諾是虛妄的,以此來譬喻佛以前給大眾說三乘法,現在都否定,給他們都宣示一佛乘法,這也是不虛妄的,因為給予的遠遠超過了當初他們所希望的。總之到這里“火宅喻”全部說完,接著是法合部分,正面地解釋譬喻故事所表示的含義。法合的含義經文交代比較清楚,也較容易理解,法合部分一直到長文結束。
偈頌部分有一部分是長文中沒有的獨立內容,就是“勸信流通”,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到本品結束。其實“正譬喻開三顯一”,也就是本品第二節也是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舍利弗代請是序分,正說譬喻和法合內容是正宗分,此處則是流通分。這部分主要關注兩個大段,第一“釋可說不可說”,這里以勸勉為主,佛告訴舍利弗應該對哪些人宣說此法;第二“釋可通不可通”,態度主要是告誡,若是對不該說的人流通了此經法,反而會傷害了他們,先是“莫為惡人說”,而且說了所謂毀謗此法的惡人會遭到的罪報;然后是“應為善人說”,告訴舍利弗應該為什么樣的善人流通此法。
至此,正譬喻開三顯一結束,因為這主要是給中根和下根的人說會權歸實的道理,所以說的比較細致、廣泛。這也是佛陀第二次開三顯一,我們從第四品就可以看到,佛的第二次開三顯一是有成效的,中根人通過這次領解了佛意。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迦葉重頌·嘆佛深恩》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五·藥草喻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