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迦葉重頌·嘆佛深恩》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jīng)文】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當(dāng)?shù)米鞣穑瑹o上寶聚,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舍父逃逝,遠(yuǎn)到他土,
周流諸國,五十余年。其父憂念,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yè)僮仆,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諸緣故,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有大力勢。而年朽邁,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死時將至。癡子舍我,五十余年,
庫藏諸物,當(dāng)如之何?爾時窮子,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
饑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jīng)歷,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zhuǎn),遂至父舍。爾時長者,于其門內(nèi),
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wèi),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nèi)財產(chǎn),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yán),謂是國王,若是王等,
驚怖自怪,何故至此。復(fù)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強驅(qū)使作。’思惟是已,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欲往傭作。長者是時,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默而識之。即敕使者,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zhí)我,必當(dāng)見殺,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長者知子,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dāng)相雇,
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凈諸房舍。長者于牖,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于是長者著弊垢衣,
執(zhí)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并涂足油,飲食充足,蘆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當(dāng)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jīng)二十年,執(zhí)作家事,
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漸已廣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剎利居士。于此大眾,說是我子,
舍我他行,經(jīng)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獲珍寶,
并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xí)此者,當(dāng)?shù)贸煞稹?br>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說無上道。諸佛子等,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精勤修習(xí)。是時諸佛,即授其記,
‘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稹!磺兄T佛,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愿,亦復(fù)如是。
我等內(nèi)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余事。
我等若聞,凈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于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fù)志愿;
而自于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xí)空法,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①。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永無愿樂。導(dǎo)師見舍,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說有實利。如富長者,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現(xiàn)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
調(diào)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無漏法,得清凈眼。
我等長夜,持佛凈戒,始于今日,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真阿羅漢,于諸世間,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應(yīng)受供養(yǎng)。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yǎng),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fù),于恒沙劫,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以用供養(yǎng),于恒沙劫,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諸佛于法,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②善根,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
于一乘道、隨宜說三。”
【注釋】
①有余涅槃:對無余涅槃而言,有余無余其解有三種: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yè)已盡,生死已了,但身體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名“有余涅槃”,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后,才名“無余涅槃”;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余涅槃,因尚有惑業(yè)苦之殘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無余涅槃,因究竟而無殘余,才是真正的“無余”。此處是指第三義。 ② 宿世:前生、前世、過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狀態(tài),稱為宿命;宿世所有之習(xí)慣,稱為宿習(xí);宿世所結(jié)之因緣,稱為宿因、宿緣;宿世所造之業(yè),稱為宿業(yè)、宿行;宿世行善業(yè),稱為宿善;宿世專造惡業(yè),不造善業(yè)者,稱為無宿善;依宿世業(yè)因而感之果報,稱為宿報。
【譯文】
這時,摩訶迦葉欲重宣其義,便又以偈語形式說道:
“我等今日聽聞佛音受教,無不歡喜踴躍,嘆為希有。佛今天說聲聞弟子也將成佛,這真是無上妙寶不求自得。譬如有一童子,幼稚無知,舍父而去遠(yuǎn)走他鄉(xiāng),漂泊諸國五十余年。其父憂傷不已,深念兒子,于是奔走四方,到處尋求。可一直未能找見,加之多年奔波勞累,已疲憊不堪,于是便在某一城中居住了下來,在此建造舍宅,五欲自娛。慢慢地家業(yè)興盛,成為一個豪富之家,擁有許多金銀、硨磲、瑪瑙、珍珠、琉璃、象、馬、牛、羊以及各種車乘和大量田產(chǎn)、童仆、傭工。出入的息利遍布各國,跑生意的無處不有。如此一來,這位父親威勢日高,受到了億萬人的追隨和敬仰,并經(jīng)常受到國王的愛護和眷念,百官群臣和所有的豪門望族,都一致尊重于他。因此,經(jīng)常來往的人極多。由此可見他是多么的有錢有勢。可是,隨著年紀(jì)的日益朽邁,他越來越憂傷地思念自己的兒子。他早晚都在想,那位愚癡的兒子離開我而去五十余年了,如今我死期不遠(yuǎn),庫藏的大量財物該由誰來繼承呢?“恰好就在這時,那位兒子為生活所迫,到處求衣乞食,穿州過縣,往來各國,有時有所得,有時無所得,經(jīng)常忍饑挨餓,身體日漸消瘦,身上也長滿了瘡癬。這位窮子到處漂泊,剛好來到其父居住的城市。他輾轉(zhuǎn)受雇做工,從而到了其父的舍宅。這時,那位長者在其門內(nèi)掛著大寶帳,坐在師子座上,眷屬環(huán)繞周圍,仆人侍衛(wèi)兩旁,有的人還在統(tǒng)計核算金銀寶物,并對出入財產(chǎn)進行登記注冊等。窮子看見父親如此豪貴尊嚴(yán),認(rèn)為他是國王或者與國王相當(dāng)?shù)娜恕K械襟@慌恐懼,責(zé)怪自己為何來到這個地方。他接著又想,我如果長久呆在這里,就有可能受到他們的逼迫,以強使我做活,為難于我,想到這里,他立即拔腳跑去,另外打聽貧窮人家,想在那里受雇做工。這時,長者在師子座上遠(yuǎn)遠(yuǎn)看見他的兒子,默然無語,便一眼認(rèn)出。他立即命使者將兒子追回。窮子見有人追捕,驚叫不已,昏倒在地,心想,此人抓我,必殺無疑,我怎么會因為尋衣求食而來到這個地方。
摩訶迦葉接著說偈道:那位長者知道自己的兒子愚癡低劣,是不會相信他的話,也不會相信他是自己的父親的,所以,他沒有直說,而是以權(quán)宜之法,另外派遣獨眼、低矮、相貌丑陋、又無氣質(zhì)的人,讓他們傳話給其子,愿雇他掃除糞便,將加倍付給工錢。窮子一聽,便高高興興地同他們來了,從此,就在其父家中干起了清除糞便、打掃房舍等骯臟而低賤的工作。此后,長者時常從窗戶之中看見自己的兒子,心想自己的兒子真是愚癡低俗,竟然只喜歡干這種卑微的工作。有一天,長者穿上破舊油污的衣服,手持除糞器具,這種方便權(quán)巧之策,來到兒子呆的地方。使他得以接近兒子。他告訴兒子,要勤快勞作,并增加了他的工錢,滿足他的飲食,為他的臥床鋪上優(yōu)質(zhì)蘆席和厚實而暖和的被褥。就這樣,長者苦言相勸,要他一定要振作起來,勤奮工作。另外,長者還以柔和的語調(diào)安慰他,說以后將把他視同自己的兒子一樣。這位長者是有智慧的,他逐漸引導(dǎo)兒子,讓他自由出入,心境慢慢提高。在長達二十年的家務(wù)勞作過程中,長者逐漸將金銀、珍珠等各種財物的支出、收入等情況全都告知自己的兒子。不過,兒子并不知道父親良苦用心,他仍然將自己視為外姓之人,一直住在門外的草庵之中,他心中也盤算著貧窮低微的事項,不認(rèn)為自己會有父親這樣多的無量財寶。
當(dāng)然,二十年的權(quán)宜教誨,窮子也確實提高了許多。父親發(fā)現(xiàn)兒子的心境漸漸開闊,就準(zhǔn)備將財物轉(zhuǎn)賜給他。于是,他將親族、國王、大臣、武士、居士等各方面人士全都召集到一起,對他們宣布說:‘這位男子是我親生兒子。過去他離我而去長達五十年,自從我重新見到他以來,也已二十年了。當(dāng)年在某城時,我丟失了這個兒子,后來我到處尋找,從而來到這里。如今,我要將所有的房宅和傭工仆役全轉(zhuǎn)交給他,由他隨便使用。’這位兒子頭腦中所想的本來是昔日貧窮的日子,對父親這樣高貴的生活從不敢奢望。今天忽然在父親這里獲得大量的珍寶和豪華的宅院以及其他所有的財產(chǎn),窮子頓時驚喜萬分,嘆之為亙古未有的樂事!
摩訶迦葉話題一轉(zhuǎn),又說:您釋迦牟尼佛也同那位長者一樣,您知道我們只喜歡小乘之法,所以一直未說我們也可作佛,而只是說我們可以斷盡煩惱,獲得清凈自在,從而成為小乘聲聞弟子。佛曾令我們?yōu)楸娚v至高無上的佛道之法,并說凡修習(xí)這種無上道者,都可成佛。我們遵照佛的教誨,以各種因緣、譬喻和言辭,為大菩薩們講說無上佛道。佛弟子從我們這里聽聞佛法之后,日夜思索,精勤修習(xí),這樣,諸佛便為他們授記說:‘你于來世,當(dāng)可作佛。’三世十方一切佛的秘藏之法,都只為大乘菩薩敷演其如實妙道,并非為我們這些二乘人說其真實至要之道。好像那位窮子,雖然能夠接近他的父親,并由此知道各種財物,但其心中并不慕求。我們雖然在講說佛法寶藏,但我們本身并不志愿追求這種寶藏,這與那位窮子一樣的。我們得入小乘偏空涅槃,便自我滿足,所以只了結(jié)了此事,便再不想其他的了。我們?nèi)绻牭角f嚴(yán)清凈佛國世界、教化普度一切眾生等大乘菩薩修行,都不感興趣。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總以為,一切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所以也無所謂煩惱,無所謂造作變遷。基于這種考慮,我們對大乘菩薩行并不喜愛。我們這些人長期以來,對于佛的無上智慧,無貪無著,也無志愿。我們認(rèn)為自己所修習(xí)的佛法已是最圓滿的了,所以,我們于漫漫長夜之中,勤勉不息地修習(xí)空法,從而脫離了三界苦惱之患,如今只留下這最后一次輪回果報之身,從而證入有余涅槃。佛所教化的道法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證得這種道法,就算是報佛之恩。我們雖為佛弟子們說大乘菩薩法門,教導(dǎo)他們求證佛道,但我們自己卻對這種法并無愿樂,導(dǎo)師看透了我們的心思,所以您暫舍大法,先不鼓勵我們修行可成佛果的菩薩道,只說那些有現(xiàn)實好處的小乘之法。好比那位富裕的長者,他知道兒子志向低劣,所以先以方便權(quán)宜之法柔伏其心,然后才付給他一切財物。佛也是如此,他示現(xiàn)為一位平凡的老比丘,但卻一眼看透眾生喜歡小法的低劣心境,所以,佛便通過方便權(quán)巧法門,慢慢調(diào)伏其心,然后才教其大智大慧,令入無上佛道。”
摩訶迦葉接著誦偈說:“我們這些人今天獲得從未有過的妙法,這并不是原先所期望的,可如今不求自得,就好像那位貧窮的兒子忽然得到無量財寶一樣。世尊,我們今天得到了無上的實相妙道,得到了無上的大乘圣果,在佛道妙法之中,得到了清凈法眼,從而大開佛知佛見。過去,我們長期嚴(yán)持凈戒,終于真正的在今天獲得果報。我們在法王如來佛的道法之中久修梵行,今天才算證得無上清凈的大果。我們?nèi)缃癫攀钦嬲穆暵劦茏樱匆苑鸬乐暳钜磺斜娚章劅o余。我們?nèi)缃癫攀钦嬲陌⒘_漢,于一切世間的天、人、魔、梵之中,應(yīng)普受供養(yǎng)。
世尊普施恩德,以希有的舉措,憐憫教化我們,為我們帶來無盡的利益。佛的大恩大德,即使在無量億劫當(dāng)中,也難以報答。就是以手足布施,以及其他所有的供養(yǎng),都是不能報答的。如果有人頭戴肩扛,在如恒河沙數(shù)之多的漫漫歲月中,盡心恭敬于佛,或者以美味佳膳、無量寶衣、各種臥具、種種湯藥進行供養(yǎng),或者以牛頭栴檀和各種珍寶建立塔廟,并以寶衣鋪地,如此種種供養(yǎng),即使長達恒河沙數(shù)那么多年月,也不足報答佛的恩情。
諸佛真是希有難得,個個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諸佛清凈圣潔,是各種妙法之王,他能為下劣眾生暫時舍去這種無上道法,能為執(zhí)著于事事物物外相的凡夫俗子們,隨宜說法,應(yīng)機教化。諸佛對于自己的道法通達無礙,任運自如,他知道眾生的種種欲樂及其志向大小,所以便根據(jù)眾生所能接受的程度,以無量種譬喻,為眾生開示佛法。諸佛知道眾生是宿世種下的善根,也知道哪些業(yè)已成熟,哪些尚未成熟。分別得知各種情況之后,諸佛便于一乘佛道之中,隨眾生之機宜開示了三乘之法。”
【鑒賞】
摩訶迦葉用偈頌的方式,對此前所說進行復(fù)述,佛教界稱作“重頌”,并將其內(nèi)容分為“頌法說”和“頌喻說”。“法說”在前面就很簡略,此處也一筆帶過。“喻說”是本品的核心,重頌部分也按照文意以恰當(dāng)?shù)膶哟涡煨焱七M,可以分為兩段:“頌立喻”和“頌法合”。“頌立喻”分別是“頌父子相失”,“頌父子相見”,“頌追誘雇作”,“頌領(lǐng)付家業(yè)”。“頌法合”分別是頌和父子相失、相見、并追誘和頌領(lǐng)付家業(yè)。這里就把重點放在領(lǐng)付家業(yè)上,對前面的內(nèi)容用簡短的文字帶過。重頌與長文往往內(nèi)容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相似,層次一致,但是又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不是完全重復(fù),有時前面詳后面略,有時后面詳前面略,而且前后可以互相補充、參考,相得益彰。重頌部分文字優(yōu)美,朗朗上口,所以讀起來也很容易,利于加強記憶和理解,甚至背誦。
重頌最后是前面長文所沒有的,是摩訶迦葉在偈頌里加上的“十三偈嘆佛恩深”。中根大羅漢授記以后,對佛的教化感恩戴德,也甚深體會到了佛的功德和智慧,所以真摯地表達了對佛難以言語的感恩。其實在這里,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看到贊嘆偈頌是有層次的,而且緊緊圍繞佛的權(quán)實二智展開。可以分為三層理解,嘆佛大恩莫能報,嘆佛實智不思議,嘆佛權(quán)智度眾生。
上一篇:法華經(jīng)《第二節(jié)·贊所持法·開示方軌》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jīng)《第二節(jié)·鹙子代請·如來喻答》經(jīng)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