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敬愛那些仁義不獻媚的人
原典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譯釋
如果一個人是仁義之人,那么很多人都會敬畏他。他會直言不諱,不會向什么人獻媚。
解讀
做一個不諂媚的人
仁者,愛人也。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的仁者,那就要有愛心,這樣他才會去關心他人。因此,想要成為一個仁者就要學會大公無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大局為重。
一個仁者的言行舉止,都是別人的楷模。這個時候,他就要學會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些禮儀道德與規范也是仁者所必備的東西。只有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做到禮儀俱備,這才能稱得上仁義之人。
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很多的誘惑,作為一個仁者,要做到看透一切,這樣才能不被誘惑所吸引。一個人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要有足夠高的思想覺悟。如果一個人經不住誘惑,就有可能因為一件事情讓自己身敗名裂。因此,要想成為一個仁者,就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叫子罕的官員,他有著高尚的品德,為政也很清廉,不接受別人的禮物,因此,他在百姓之中很有威望,百姓都很敬重他。有一次,一個人拿著一塊寶玉,興高采烈地找到子罕說:“小人專門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帶著這塊寶玉獻給大人,請大人收下。”子罕接過寶玉之后,看了一看說:“你快拿走吧,我不能收。”獻寶的人以為子罕不懂玉石,子罕這個時候笑著說:“我以不貪作為寶貝,你以玉石作為寶貝,如果我收下了你給我的寶貝,那我們兩個人不是都失去了寶貝嗎?”獻寶的人聽了之后感到很慚愧。
子罕以不貪作為自己的寶貝,他的品格是高尚的,這也可以看出子罕是一個仁義的人,所以他會受到很多人的敬畏。
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高尚的品德大家都會敬畏他。如果一個人只是自己夸自己有仁德,大家都不會敬畏他。這就好像明朝的海瑞,他從來不說“我是個清官,你們要尊重我啊”之類的話,但是人們卻已經把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心里了。
海瑞是明朝的一個清官。他以鐵面無私被人所知,人們都叫他“海青天”。明朝晚期,宦官當權,那時候的社會也很混亂,但是只要有海瑞的地方,人們都張燈結彩地歡迎他,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要海瑞一來,那些貪官污吏就自己卷鋪蓋走了。海瑞心里裝著百姓,感動了很多的百姓。
嘉靖在位時期,對奸相嚴嵩很信任,他已經二十多年都沒有上過朝了,一心只想著修仙求道,對國家大事沒有絲毫的用心,最后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海瑞看到國家這種情況很著急,于是他就給自己準備好了一副棺材,準備冒死直諫,皇帝看過海瑞的上書之后就很生氣,他說:“快去把海瑞抓起來,別讓他跑了!”這個時候有一位官員說:“他是準備好棺材上書的,肯定不會跑的。”海瑞就被判了死刑。后來皇帝死了,海瑞這才保住了性命。
海瑞去世的時候,南京萬人空巷,老百姓都自己披上了孝衣,送海瑞的棺木離去。在海瑞的墓上,也有一張海瑞家門的畫面,門前掛著兩行字就是范仲淹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也就是說,在朝廷當官的時候,海瑞心里想的都是怎樣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海瑞到偏僻的地方去工作,他想的是怎么做才能讓國家有好處。范仲淹的一片真心感動了幾百年后的明朝海瑞,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真正的仁義之士是讓人感動的,這就像海瑞一樣,他是一個仁者,大家都很尊敬他,他對皇帝直言不諱,沒有任何的諂媚,他把圣賢的教誨都實踐了出來,這絕對是讓人感動的,他的行為也喚醒了很多人的好善好德之心。
《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君子在別人看來仿佛會有三種變化:遠看他的樣子覺得莊嚴可怕,靠近他又覺得和藹可親,聽他說話又覺得理性嚴厲。
這也就是說,君子出口的時候說話和臉色都是冷的,對誰都不會“諱言媚色”,但是當你靠近他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對人的“心”并不是很冷。
那些能做到“言不諱,色不媚”的人,都是讓人敬畏的有才能的真正的仁者,而那些假仁者、偽君子、偽善人都做不到“言不諱,色不媚”。
一個真正的仁者,他的精神和生命也是無限延續的。如果現代社會的孩子都接受圣賢的教誨,之后用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來,那社會上的錯誤觀念就會被扭轉過來,這個社會也會變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真正的聰明人,也是那些仁者,仁者一般都認為自己需要學習,他們為人處世也大都以謙虛好學為榮。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無知和學不如人懺悔,并以此作為學習的動力,不斷地向別人請教,豐富和完善自己是他們的目的。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這些仁者,把謙虛好學作為自己重要的品質,時刻不忘提高自己,這樣你才會不斷地進步。
弟子規精華
人們都喜歡跟那些仁義不諂媚的人在一起,相反地,人們對那些諂媚的人避之不及。知識是無窮的,人的認知能力也是無窮的,沒有人能用一種力量永遠地戰勝未來。因此,人們都喜歡跟仁者在一起,跟他們在一起會讓自己學到更多。
上一篇:親近不義小人,會帶來禍患
下一篇:人們敬重一個人,是因為他的高尚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