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圣維克多山》
這是塞尚的作品,作于1904年至1906年之間。這幅作品充滿了自信,一掃前期作品的惴惴不安和簡單化,而表現(xiàn)出十足的勇氣和結構上的更大的復雜性。油畫的筆觸在這里起了優(yōu)秀的交響樂團里獨奏家的作用,每個筆觸都根據(jù)自身的作用得當?shù)卮嬖谟诋嬅嬷校址挠谡w的和諧,這幅作品既有結構又有抒情味,人們可以看到畫家達到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結構和色彩、自然和繪畫的綜合。它屬于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景畫的偉大傳統(tǒng),然而,又像直觀所看到的那樣,它又是畫家個人知覺的極大積累;畫家將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組織成新型的繪畫的真實,畫面中向遠處延伸的房屋、地面、圣維克多山及天空的分布,這種處理便利了構成與天空對比的大面積起伏,圣維克多山在這里仿佛只是一片斷崖,畫家利用山的主題實施了他那作為莊嚴氣氛的一種保證的簡便化手法和幾何化手法。畫家筆下的圣維克多山的山勢的形象選擇使作品的整體效果呈現(xiàn)出一派獨特的雄偉氣概和詩意,圣維克多山必要的立體感是賦予其主觀意圖的,所以說,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形”是違反人的正常感受的,然而其目的也僅僅是要賦予人的正常感受以它所沒有的一種說服力。這種說服力要求必須把空間深度提到平面上來,這幅畫還有著明顯的裝飾傾向,這種為任何畫面繪畫因素的平面安排所具有的裝飾性,絕無礙于畫面的深度感,相反通過對比,它使這一深度感顯得更令人信服了。圣維克多山因此被描繪得道勁有力和巍然莊嚴,山勢顯得十分險竣。前者的概括性使觀者與山巖峭壁距離縮短而挨得更近,在山崖的簡略的形體中包藏著潛在的運動和潛在的斗爭。熱情重又壓倒了靜觀、大地的力量掙脫了束縛,它們的偉力取代了安謐的觀察。畫家頗具匠心地把前景和背景都從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真實所在處抽象出來了,構成畫面景物之間的關系中其自然關系被刪去了,只剩下對繪畫而言的藝術關系。自然界的“近”和“遠”——這是有限世界的物質范疇。《圣維克多山》整體效果十分完整,顯示了藝術自身的獨立意義,它不屬于世界的任何一部份,它本身就是一個自在的世界,一個屬于無限和萬能,擁有偉大的不朽創(chuàng)造的世界。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阿爾讓特依大橋》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圣維克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