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相依,居安思危
原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譯釋
君主仁政清明,民眾就淳樸忠誠;君主殘暴,政治黑暗,民眾自然狡詐。災禍之側,可能依傍著幸福;幸福之側,可能藏伏著災禍。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
老子認為,天下事物沒有絕對,福禍相依,善惡相轉。當你明白事物沒有絕對時,就會自覺地尋找事物間的平衡點,以把握平衡。而事物間的互相轉化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只有抓住這個規律,才能趨利避害,持盈保泰。
解讀
保有憂患意識,方能守福避禍
2015年5月,對于中國的富裕階層而言,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考驗。此時的中國股市可謂“福禍相依”,一下子誕生了三個新的億萬富翁,也讓另外兩位行業巨頭一天內身家損失近半。這兩位巨頭分別是地產大亨潘蘇通和光伏面板生產商李河君,兩人的股票創出2008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大跌幅。
波詭云譎的股市令人向往,也令人心寒,這大概就是因為其福禍相依的緣由吧。“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在當下,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了老子及其道家學派的代表觀點。道德經中記載的“福禍相依”理論正是闡釋這一觀點的確鑿證據。按照道家的“福禍相依”觀點,我們能夠總結出,在現實生活中,做事的時候本沒有必要太過執著,太過斤斤計較,要知道,“福”與“禍”在一定的條件是會相互轉化的。
當身處逆境的時候,無需自怨自艾,而應該開拓自己的心胸,以達觀的心態來面對一切艱難;當身處順境的時候,也不要沾沾自喜,而應該居安思危,以謹慎與謙退的姿態來待人接物。簡單地說,就是:處劣境時必須心胸開闊,處順境時要有憂患意識。如果缺乏憂患意識,你的地位就不容易保住,你所獲得的一切成就也容易失去。
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便準備好好慶祝一番。起義軍將領們都是貧苦出身,他們認為,現在既然已經攻占北京,就沒有什么可以擔憂的事情了,便開始享樂起來,而忘記了從前的遠大抱負。打天下的叱咤風云的氣魄,也逐漸喪失殆盡。
這些起義的農民領袖,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至于李自成本人,更是想早日稱帝,而其他有功績的將領也急著建造府第,享受和平帶來的歡愉。但他們沒想到,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由于過度安逸,缺乏戰斗力的起義軍一敗涂地。
起義軍面臨困境的時候沒有屈服,他們曾經戰勝了無數的艱難困苦。但是隨著形勢的好轉,卻開始了墮落的生活,這樣貪圖享樂的狀態最終使他們在強敵面前一敗涂地。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誠然是也。
古人云:“富貴福澤,其翳之者也;困苦艱難,其磨之者也”“最妙是一個逆字,今人處順境,現成受享,有何意味!惟逆則艱難險阻中,陶冶得幾許事業。故逆來順受四字,隨在當有自得處”這警示人們,居安思危則存,貪圖安逸則亡。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一種超前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者,則昌則盛;反之則衰則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危機之于生存,就好比福禍兩個矛盾雙方,同時存在,相互影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對于南唐李后主的亡國史,大家并不陌生,那不正是因為他沉溺于靡靡之音,荒廢政事,才釀成的亡國慘劇嗎?盡管當時大臣已經提醒政治并不安穩,但他只認為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卻沒有想到日后淪為亡國奴的悲慘境遇。總而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一代帝王只能眼睜睜看著山河破碎,而自己最后也因國破被俘,慘遭毒害。正是“富貴不與驕奢期,而驕奢至;驕奢不與死亡期,而死亡至。處順境者,可以知所警矣”。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的最后一句話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什么意思呢?正是因為圣人明白“福禍相依”的道理,所以他們在為人處世時總能采取中庸之道,以一顆平衡之心對待一切。
孟子有云:“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意思是說:舜從田間被堯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并被舉用。這些人雖然都曾受盡磨難,但是在磨難中,他們能夠以一顆平衡之心對待一切,不抱怨苦難,也不在乎出身,只是一心堅韌,讓自己變得堅強起來,他們最終也都被委以了重任。
所以,我們不難從圣人的哲思中領悟出這樣一個道理:每一個人的生活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坦途與荊棘,順境與逆境,常常交替出現。但只要身處逆境時不氣餒,身處順境時不自傲,就能清醒地對待一切,使自己不斷進步。
道德經鑒賞哲思
既然福禍相依,那么人在貧窮和困苦時,要懷有淡然坦然的心境;在事業成功的時候,要想到失敗和挫折;在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時候,也要想到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辛酸。當自己能夠自覺地轉化心態,就能趨福避禍。
上一篇:《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腳踏實地為實,好高騖遠是空》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