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格非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洛陽名園記》
作文議事論理,要在邏輯嚴密、絲絲入扣。李格非是歷來主張“文不可以茍作”的,他的這篇《書洛陽名園記后》,便體現了他那嚴肅的創作態度和嚴謹的創作風格。
“書……后”,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跋”。《洛陽名園記》,是李格非的傳世之作,該記詳細記述了洛陽當時的十九處著名園圃,最后,發表了這段議論,作為全文跋語。這篇小文,先寫洛陽形勢之險,地位之要,指出,洛陽之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志。接著,通過回顧歷史上洛陽園圃之興廢,進一步指出,園圃之興廢,又是洛陽之盛衰的標志。然后揭示主題,說明作此《名園記》之意義——由園圃之興廢,知洛陽之盛衰;由洛陽之盛衰,知天下之治亂。最后,向“公卿大夫”們發出忠告:萬萬不可放縱一己之私意,忘卻天下之治亂,重蹈唐末之覆轍。四段文字,步步深入,層層增重,逐漸迫近主題,最終揭明大義。其構思之精到,邏輯之嚴密,表述之圓熟,大大增添了文章的論辯力量。
以深刻的歷史反思統領全文,是這篇小文的另一顯著特點。作者將名園之命運和洛陽城之命運看作是窺視天下治亂的一個窗口,以極敏銳的政治嗅覺寫洛陽之險要,寫前朝之興亡。在作者筆下,物移景遷和政治氣候息息相關,世事治亂與名城名園血脈相連。其對歷史的反思和慨嘆,不是浮光掠影式的回顧和故弄玄虛式的悵吁,而是深沉的、凝重的、傾注著作者的一腔熱血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讓歷史的反思與嚴峻的現實相撞擊,總結歷史教訓、忠告當朝權貴,提醒他們務必以史為鑒,居安思危,以求長治久安為己任,莫以一己私意誤天下。在反思歷史的基礎上發出如此忠告,更顯得情理兼備,語重心長。
該文作者李格非,是北宋時期一位文人兼學者的才子,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父親。據《宋史·藝文志》記,李格非有《濟北集》、《李格非集》五十四卷、《禮記精義》十六卷、《史傳辨志》五卷、《永洛城記》一卷等等。因其才學卓著,曾被時人譽為“后四學士”之一。遺憾的是,李格非的文集后來大多散佚,唯余《洛陽名園記》一篇傳世。宋人惠洪在《冷齋夜話》(卷上)中曾記有李格非軼事,其中對李格非提出的“文章以氣為主,氣以誠為主”的文學主張十分稱許。讀罷《書洛陽名園記后》,可以看出,李格非的創作實踐和他的創作理論是完全一致的。此文“氣”之足,“誠”之著,當是其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書湯海秋詩集后·〔清〕龔自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書淵明飲酒詩后·〔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