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弗克以儒顯,復何可以雄視當世?
【譯注】
弗:不??耍耗?。顯:顯赫,顯達。復:又,再。雄視:稱雄,壓倒。
一個人如果不能通過讀書做學問來取得顯赫的地位,又怎么能夠稱雄于世呢?
以上是明嘉靖年間婺源李大鴻向伯父和叔叔們抒發的感慨。李大鴻幼年喪父,失去依靠,無法完成學業,在外出經商之時,仍有未能實現遠大抱負之遺憾。經商成功后,成為巨商大賈。
輯自婺源《三田李氏統宗譜·恩授王府審理正碧泉李公行狀》。
【感悟】
徽商賈而好儒,他們有一個非常積極的理念,就是“富而教不可緩矣”。在他們看來,自己過去未能讀書入仕,是因為沒有經濟條件,不得不去經商。一旦經商致富,就一定想方設法培養子弟讀書,他們認為只有子弟做官入仕,才能光宗耀祖。所以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聘請名師教育子弟,不少徽商的第二代從此走上仕途。這種思想理念對今天走入商品經濟大潮后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仍有啟示意義。
【故事鏈接】
去過歙縣的人無不驚嘆那巍峨的八腳牌坊,誰會想到牌坊主人許國也是徽商第二代。許國起初家中很窮,母親力勸其父經商,沒有資本,就將嫁妝賣掉。于是許國父親來到蘇州,“率三數年或八九年一歸,歸席未暖復出”。稍富后即供養許國讀書。后又值家難,資產盡傾。父親于是在家鄉開一小店,艱難度日。這時許國已是秀才,稍稍能以講業自給。許國后來數舉不第,父母仍不灰心,繼續鼓勵他拼搏,后中舉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許國中進士,可父母已相繼辭世。許國后來為內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徽商的第二代終于成了朝廷高官。
【延伸閱讀】
明清時期,“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在清初,徽州書院多達54所。有的家族明確規定,對族中聰穎好學的子弟,無力從師者,必須給予資助,并將此列入家典,世世遵行。在這種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的風氣下,徽州出現了大量人才。清代各省狀元人數,安徽居第三位,有9人。安徽八府五州中徽州一府便占4人。黟縣西遞村在道光年間僅胡氏一族入仕途者就有115人,廩生、貢生、監生共298人,可謂顯赫一時。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徽州人中進士542人,舉人多達1513人。“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鮮見。
徽商除積極培養子弟讀書進仕以外,還熱衷于藏書、刻書等文化活動。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令天下獻書,其中獻書最多的4個人中,有3個人就是徽商。
上一篇:《吾雖未讀書,獨不聞“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乎?》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饒裕名不易當,即不若散以市義,使義名歸我》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