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點撥·托物言志名言大全
技法解說
文學史上有一些以自然景物為直接描寫對象的作品,作者之所以描寫這些自然景物,在于作者借以抒發自己的感情。作者借游山水以寄情遣興,于徜徉山水之余吟詠山水,這就是“借景抒情”。另外有一些描寫自然事物的作品,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事物,但實際是作者所寄托的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就是通過自然事物來寫作者自己,這就是 “托物言志”。
狀物的作品采用“托物言志” 寫法的文章比比皆是。寫成詩歌的,例如,鄭板橋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錘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于謙的 《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兩首詩表面寫物,實則借物詠志,表現自己堅強的性格、美好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再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也是以梅自喻,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來表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在黑暗的環境里堅持戰斗,雖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的精神。寫成狀物散文的,例如,龔自珍的《病梅館記》、茅盾的 《白楊禮贊》 等,均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作。
托物言志或借物詠情大多用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胸中的情不能或不便直接敘述,需要借助于物來表達; 二是通過對物的歌詠,抒發出自己的思想情懷。借物詠情或托物言志,使作品更富于想象,更具哲理性,更深刻。
范文點評
1. 不懈的攀登者——常春藤
趙宇新
在我每日上學的路上,要經過一堵綠色的墻,青翠的綠葉把它遮得嚴嚴實實的。炎夏,一陣風吹過,好似 “吹皺一池春水”,泛起陣陣 “漣漪”,頓時給人清涼之感。
這是什么植物? 竟能夠緊貼著墻壁向上攀援生長。我開始仔細地觀察它: 在墻根一帶,深綠色的葉片綴在顯得蒼勁有力、表皮粗糙開裂的深棕黃色老枝上; 往上看,枝葉平貼著墻壁向四面八方伸展開去; 最頂端新的枝葉都是嫩紅色的。剛長出的嫩紅葉片形狀都差不多; 及至成熟,葉片卵形,有的有2個~3個裂縫,葉片邊緣都呈鋸齒形; 快要凋落的葉子變成深紅色,就像深秋的楓葉一樣可愛。
原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爬山虎”,又名叫 “常春藤”,屬于葡萄科。它之所以被人們普遍叫做爬山虎,就是因為它 “逢物必攀”,頑強地不斷向上蔓延生長。在壁上附著得很穩固,即使經歷大風雨也不會斷落。這是為什么呢? 仔細觀察它的莖就會發現,原來秘密全在它的根部。這不是生長在地下的根,而是長在莖上節附近的 “不定根”。不定根為什么有附著墻上的特征呢?有的書上說,不定根有背光生長的特性,因此它能夠轉向墻面、樹干和其他壁上,分泌出黏液將不定根貼在壁上。黏液干后,不定根也就牢固地貼在它和壁的接觸面上。又有的書上說,不定根尖端具有吸盤,可以憑借這個工具攀援上墻。經過仔細觀察發現: 用手去摸一摸新長出的嫩紅的不定根,覺得有些粘手,這是根上分泌的黏液所致。當不定根接觸到背光的壁之后,黏液就會將其粘在壁上。這時,根接觸墻壁的一端就會長出一個個小圓片,牢牢地吸附在墻壁上。大概這些小圓片就是被稱為 “吸盤”的東西吧! 根和它尖端的小圓片附在墻上之后,漸漸由嫩紅色變成深黃色,一簇簇著生在各個節上,看起來就像一只只向上爬行的腳。是的,爬山虎正是靠這種“腳” 得以順利向高處攀援蔓延的。由此看來,綜合前面兩種說法,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答案。
老的枝葉由不定根固定在墻壁上,它的頂端又不斷向上攀登、延伸……過不了多久,藤在墻上縱橫交錯,織成密密的網絡,葉子也就隨之布滿了整個墻壁,形成了一堵綠色生命的墻,常春藤就完成了一件生命的杰作。說它 “完成”,也不太確切,因為它永遠是一個不知疲倦、不知滿足的攀登者,絕不會就此罷休。只要有可能,它們就會繼續向上發展,不斷左右蔓延,直至生命終結。
常春藤的攀援能力如此之強,又兼之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覆蓋面積比較大,所以被選為城市垂直綠化的植物。在喧囂的街頭,灑下一抹令人感到由衷喜悅的綠意; 在繁忙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增添一點兒明快的色彩和清新的旋律。
這種植物在頑強地創造它自己的 “生命價值”——不懈攀登的同時,又美化了我們的環境,給我們帶來生命力的氣息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常春藤,真不愧是自然界中的不懈攀登者。
點評:
本文圍繞常春藤“逢物必攀” 的特點,先寫其外形外貌,再寫其原理,最后寫其實用價值,條理清楚。文中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等多種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尤其是結尾以物喻人,點出常春藤“不懈攀登” 的精神品質,給人以啟迪,催人奮進不止。
2. 松樹的風格
陶 鑄
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松樹郁郁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當時很想把這種感覺寫下來,但又不能寫成。前兩天在虎門和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師生們座談時,又談到這一點,希望青年同志們能和松樹一樣,成長為具有松樹的風格,也就是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現在把當時的感覺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我對松樹懷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來,多少人就歌頌過它,贊美過它,把它作為崇高的品質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懸崖的縫隙間也好,不管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種植的,還是隨意丟落的,也不管是風吹來的,還是從飛鳥的嘴里跌落的,總之,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干旱旱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松樹要求于人的可謂少矣! 這是我每看到松樹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你看,松樹是用途極廣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紙原料; 松樹的葉子可以提制揮發油; 松樹的脂液可制松香、松節油,是很重要的工業原料; 松樹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說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葉擋住炎炎烈日,叫人們在如蓋的綠蔭下休憩; 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們前進的路。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 “粉身碎骨” 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的風格。
魯迅先生說的 “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也正是松樹風格的寫照。
自然,松樹的風格中還包含著樂觀主義的精神。你看它無論在嚴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總是精神奕奕,從來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憂郁和畏懼。
我常想: 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 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艷極了,但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給人以力量。松樹卻不同,它可能不如楊柳與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卻給人以啟發,以深思和勇氣,尤其是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不由油然而生敬意。
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
我想,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卻甚多的風格; 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業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
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像松樹一樣,不管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茁壯地生長,頑強地工作,永不被困難嚇倒,永不屈服于惡劣環境。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具有松樹那樣的崇高品質,人們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無怨言,永遠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的精神。
具有這種共產主義風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艱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管環境的惡劣和情況的險惡,為了人民的幸福,他們忍受了多少的艱難困苦,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呵! 他們貢獻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寶貴的生命,就是在他們臨犧牲的一剎那間,他們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國甚至全世界的將來。然而,他們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沒有。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品格!
目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顧個人的得失,不顧個人的辛勞,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為加速我們的革命和建設而不知疲倦地苦干著。在他們的意念中,一切都是為了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為了迅速改變我國 “一窮二白” 的面貌,為了使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又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具有這種風格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也就會越快。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像松樹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質; 我希望每個人都成為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
1959年1月于虎門
(選自 《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4月版)
點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詠物散文,作者沒有詳盡地描繪松樹的形態、性質、功用等,而只是選擇了松樹不擇地而生,“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 和把一切獻給人類 “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 的精神和風格,再進而歌頌具有 “松樹的精神和風格” 的人。如本文這樣寫法,是狀物文章的一個大類,對我們應有所啟迪。
文題演練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菊花高潔,“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許多花草樹木或動物,人們都賦予它們特有的精神品質。請選取你所熟悉的事物寫一篇托物詠志的狀物文章。
要求:
(1) 抓住寫作對象的特征,寫出其精神品質——托物寫志。
(2) 不少于600字,書寫整潔。
佳作展示
1. 米 蘭
關 宇
前年孫阿姨出差去廣州,帶回兩棵米蘭,送給我們家一棵。當時,我看到這棵不起眼的小苗苗,枝葉單薄,心想: 有什么好看的! 大老遠帶回來干嗎?
可是,現在我家的米蘭卻由 “丑小鴨” 變成了 “白天鵝”,那才好看呢! 你看,它枝葉茂密,遠看像大型盆景中的一棵勁松; 近看它的主干已經長到二尺多高了,分出了數不清的枝杈。米蘭葉子的形狀,跟公園里種植的冬青差不多,近似橢圓形,中間還有一道不深不淺的小溝。這些葉子有的肥厚濃綠,有的嬌嫩青翠,都閃著亮光。米蘭的花非常奇特,像葡萄那樣一串串的,中間有一根嫩綠的主枝,大約有一寸來長。主枝上又分出無數的小枝,每個小枝上都長了一個小黃球,像小米粒一樣。“米蘭”的名稱,可能就是由此得來的吧。你可別小看這些樸素得像小米一樣的花朵,它們的香氣卻非常濃郁。我家放在三樓窗臺上的米蘭開花時,從樓下經過的人都可以聞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米蘭花不像月季那樣絢麗,不像荷花那樣高潔,不像菊花那樣多姿,不像牡丹那樣華貴。然而,米蘭樸素、常青,它能生活在南國的沃野,也能生活在北方的花盆里。它精心地釀制著馨香,并且盡量把這馨香送到遠遠的地方……
生活中最美、最漂亮的,難道只應該屬于那些繽紛的色彩和堂皇的外表嗎?本質的樸素,意志的頑強,青春的常在,才是最美好的。米蘭不正是具有這些特點嗎?
2. 枯 樹
胡 芬
當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著一排排生機勃勃的綠樹,你也許會情不自禁地贊嘆大自然非凡的創造力。綠樹是美好的,枯樹也有其可愛之處,雖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
枯樹好像歷經風雨的老人,走到了人生的極點; 又像墜落的夕陽,要從天幕上消失。它那枯朽的身姿,也曾是一個飽滿的生命,也曾有一段美麗的歲月,也曾有自己轟轟烈烈的人生事業,也曾受到人們的注目和贊美。
當它還是綠油油的時候,它點綴了整個世界,造福了這個世界。
它那嬌嫩的葉子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清新的氧氣; 它那美麗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芬芳。人們爭先恐后地去采摘它的花朵,一心只想著裝飾自己,沒有想到這育花的母親。它并不惱怒,也不怨恨,更不自私地留住花朵來裝飾自己。
現在,它老了,枯黑取代了嫩綠,丑陋代替了美麗。枯樹并不頹廢,它有精神的滿足。它一生無悔的,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它沒有白白擁有一次生命; 沒有白白地在地球上占據一個位置。它不怕蒼老和死亡,它高興地注視著新生的一代長高長大,抽葉開花,從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續。
當最后一滴水從它的軀干蒸發出去,生命的休止符掛上了它的根須,它仍留給人們可用的東西。有的枯樹怦然倒下,腐爛成土壤的成分,“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的挺拔不朽,成為木雕、根雕的材料,更多的是進農家的土灶,在熊熊烈火中獲得永生……
3. 草 兒
李 璇
爸爸常買一些好玩的玩意兒給我。那天,他興沖沖地回來,說又給我買了樣好東西——含羞草,我以前聽說過,挺好玩的,但沒多在意,就擱在那兒了。
一天,閑來無事,走到陽臺,無意間看到了那株含羞草,正舒展開枝葉曬太陽呢! 我走過去,輕輕地向它吹了一口氣,立刻,它的幾片葉子像扇子一樣合了起來,咦?真可愛,我不由又用手輕輕地觸了它幾下,一片、二片、三片,有的居然連枝都倒了下去,唉! 真沒勁,我瞥了它一眼,走進屋喝了口水,等再出來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它又張開了枝葉,對著早上的太陽。我覺得它比剛才笑得更燦爛,更挺拔了! 這時候,我感到了生命的神奇,我禁不住又讓它縮了起來。看! 它的生命這么脆弱,竟經不住這小小的打擊。我靜靜地注視著,突然我發現枝與盆沿的距離越來越長,是它在動! 原來生命是這么頑強,它可以在打擊中站起來,面對我——這樣巨大的阻撓者,它一次又一次的站起來,絲毫不氣餒……
人其實就好比這丁點大的草兒,無論你是不是含羞草,你都有自己的生命,我看到了含羞草的生命力,但我并不一味地贊美它,因為它挺脆弱。人的生命就不同,就應該去迎風,就應該去踏浪,在船帆后面的人,永遠領略不到波濤的洶涌,巨浪的澎湃。想到這兒,我慶幸自己的生命不像含羞草,注定要在船帆后面努力。我要主宰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人生的豐富,人生的真諦。
草兒,謝謝你,讓我的精神跳躍。草兒,我注視著它,心潮久久不寧。
4. 野菊花
蔣雄文
你見過那生長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嗎?你喜愛那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嗎?也許,它不惹人注目,因為它只不過是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我特別喜愛野菊花,記得我小時候住在南方的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公外婆帶我到野外去玩,來到一處山坡上,只見滿山坡盛開著黃茸茸的野菊花,它那小小的綠色葉片襯托著它那小小的黃色花朵,好看極了。可當它沒有開花的時候,人們以為它是一棵棵小草。秋天,一旦開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樸實。它沒有迷人的芬芳,更沒有牡丹的榮華富貴,但它生命力很強,花期也長,到了深秋初冬時節,百花凋謝,它卻依然開放。
外婆告訴我,野菊花還有很多用途。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時,不小心滑了一跤,腳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這時外婆馬上摘下幾朵盛開的野菊花,擠出汁,敷在我的傷口上。我覺得清涼清涼的,沒幾天傷口就好了。外婆說,野菊花有消毒止血的功能,解放前窮人家治傷買不起藥,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傷口,還真管用。外婆又說,野菊花還是一種中藥,能清熱敗火,治感冒,我沒有想到野菊花有這么多用途。
我長大回到北方上學以后,心里總是惦記著野菊花,一下子摘了不少帶回家。媽媽教我把野菊花洗凈曬干,泡茶喝。我喝過紅茶、綠茶,可從來沒喝過野菊花茶。泡了一杯,嘗了一口,只覺得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頂得上清涼飲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長,無所需求,卻默默地無私地向人們奉獻著,我喜愛它的平凡、它的樸素、它的頑強。我覺得人難道不需要有一點野菊花的精神嗎?像它那樣默默地生長,不求索取,只是給予、給予……
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上一篇:《技巧點撥·綜合說明》狀物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技巧點撥·文采斐然》狀物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