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擬題技巧借鑒·對偶式
例文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福建考生
京劇舞臺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里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然而,即便是“親劉貶曹”的羅貫中,也不得不為曹操的才情與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認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歲舉孝廉任城門典校衛(wèi)。設十二色杖,不分貴賤一旦違犯出入城規(guī),皆與杖責。這體現他的“忠信”。黃巾作亂,曹操任驃騎都尉奮力破敵也是“忠勇”表現。
董卓當權,敗壞綱紀。曹操夜帶七星寶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荊軻,行刺失敗,董卓懷疑他時他又隨機應變說是來獻寶刀,騙過董卓后星夜馳離京城。這一些不都說明他有勇有謀嗎?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當時的亂世注定他必須背負起“漢賊”的罵名來收拾分崩離析的漢家天下。漢朝的氣數已盡,朋黨、外戚、宦官爭權奪勢使它走向衰敗。這時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出來撐住局面。孫權不行,他坐領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歷得四世已屬僥幸;劉備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義”面具收羅諸葛、關張趙云,占據荊州蜀中富饒之地,卻終是“生兒不像賢”。劉禪寵信宦官,難脫前朝桎梏。事實證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國具有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漢賊”、“亂臣”的罵名只是用來套住對前朝愚忠的愚民的韁索。識得時務的人,誰說曹操不是英雄?
“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切無不表現出曹操杰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高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現出他廣闊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懷。
以當今全面發(fā)展的觀點看,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哪個人及得上曹操這樣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于一身呢?諸葛也比不上,他沒有狠辣的手段,所以會有宦官黃皓壞計;沒有豪邁的詩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沒有嚴格的懲罰制度,讓李嚴延誤的軍糧阻斷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沖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他的產生既是個人際遇,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曹公,生而不能與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借鑒提示
作文中,形式美是最直觀的美,一個在形式上標新立異的題目,是惹人注目的首要條件。而借助對偶的修辭擬題,可以讓文章的題目整齊和諧,引人注意。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上看,對仗工整,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標題用對偶的形式也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它可以使文題富有文采,語言精練,顯示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這篇作文就是采用了對偶式擬題方式。題目中“治世”和“亂世”相對應,“能臣”和“奸雄”相對應,從形式上看,句式工整,和諧對稱,有韻味;從內容上看,文章所要闡述的對象和觀點在這里集中而凝練地概括出來,這樣讀者對文章所要闡述的內容就更一目了然了。對偶式的擬題方式,它工整的外在形式、優(yōu)美的韻律能給閱讀者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它高度集中的概括力又能給讀者提供很大的信息容量,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擬題方式。
上一篇:不同題型作文借鑒·材料作文·對舉型文字材料
下一篇:作文表達技巧借鑒·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