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先教而后師之》注釋,意譯與解說
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葉①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②,高先生之智,悅先生之行,愿受業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學,以白馬為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于龍也者悖。且夫欲學于龍者,以智與學焉為不逮也。今教龍去白馬非馬,是先教而后師之也。先教而后師之,不可。”
——《公孫龍子·跡府③》
【注釋】
①葉:世,指后世,后裔。②側聞:歪著耳朵聽。下風:比喻下位,是一種謙虛的詞。③跡府: 今存《公孫龍子》六篇佚文中的一篇。其寓言均見此篇。府: 匯集, 總匯; 跡: 事跡。跡府即傳略。本則寓言在《跡府》中凡兩見, 意義一致, 文辭略異。此取其一。
【意譯】
公孫龍是趙國平原君的賓客,孔穿是孔子的后代。孔穿和公孫龍會見。孔穿對公孫龍說:“我住在魯國,在下邊側耳聽到先生的聲譽,仰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早想前來受教,今天才得見面。但我有一點不敢贊同于先生的,就是你那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我就請求當你的弟子。”公孫龍說:“先生的話錯了。我的學問,就是認為白馬不是馬。要我放棄它,我就沒有什么可教的了;沒有什么可教的,你才愿意向我學,這是荒唐的。而且你所以要跟我學習,那是認為智力和學問不及我。現在卻教我放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后再拜我為師了;先來教我而后再拜我為師, 是不可以的。”
【解說】
嚴格地講,本篇是公孫龍的事跡,不是寓言,不過, 我們今天看來, 卻是覺得如一篇有情節、有寓言的故事,當作寓言也未始不可。孔穿的形象富于意味: 口口聲聲要拜人家作老師,甘當小學生,實際上是強迫人家接受自己的觀點。而那方法也頗“絕”:先給人家套上一頂紙糊的高帽子,捧他個昏昏然,然后許下大大的心愿:我要拜你作導師呀!最后才輕描淡寫地道出真正的目的: 放棄你的見解。迂回曲折, 用心良苦,而用心也太陰毒! 這種伎倆當年攻擊魯迅的人用過:反動文人先贈給魯迅“思想界權威”、“青年的導師”的桂冠,然后寄以殷切的希望,最后說最好改掉“愛罵人”的脾氣。而魯迅所罵的,正是他們的卑劣行徑。由此看來,先教而后師之,是老調子,又是不斷在被某些人“新唱”的。對付的方法, 大概也只能是公孫龍、魯迅之法:踢開紙糊的假冠,想干什么還干什么,還他一個不理不睬。等到對手等不耐煩, 罵將起來, 也就是他們技窮的時候到了。
【相關名言】
無貴無賤,年無長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
上一篇:《莊周·儒以詩禮發冢》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宋濂·剜股藏珠》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