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道方
短篇小說。作者鄧九剛。最初發表于《草原》1987年第3期,后來在《小說月報》1987年第5期轉載。這是用第二人稱敘述的草原上的故事。美麗、恬靜、肅穆的草原黎明中,你,一個年逾九旬的老婦人,虔誠地洗凈了手,準備點燃圣潔之火。這時,一種神秘的情緒在心頭升騰。不久前,你大病一場,病魔幾乎奪走你的生命,可你心里那件別人不能理解的事牽拽著你。兒孫們都回到了你身邊,他們希望你健康長壽,卻都難以理解那令你回光返照的東西。你奇跡般地好了起來,你說醍醐是以前給皇帝的供品,草原上誰都沒有嘗過。在你的心目中,這也不是凡人可以吃的。你讓大兒媳和兒子準備好了牛奶和柴草。圣潔之火點燃了,你想起了往事的辛酸。鍋里金黃色的酥油融化了,你忘記了一切,沉浸在一種忘情的歡樂之中。年輕時的一切又浮現在眼前……一切都成了過去,只有鍋里的酥油在進行著質的嬗變。在你善良、坦誠的眼睛里,草原是如此純凈、美麗,啼飛的百靈鳥在告訴你世界都知道你在做神圣的事情。你忘卻了時間,小心地將酥油上細稠的東西撇進一個木碗里。一股神奇的醇香使你仿佛覺察到神的降臨,你不由自主地跪了下來。黃昏降臨了,你歡樂而疲憊地等待重孫的降臨,想讓家人與你分享這神圣的歡樂。當看到重孫要吃木碗里的醍醐時,你大吃一驚并奪下木碗將它放在誰也不知道的地方。第二天你就病倒了,第三天就死去了。從此誰也不知道醍醐放在什么地方,怎樣做。小說情節并不曲折,卻富有極為深遠的文化宗教意味。“醍醐”并不單純指一種東西,它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某種文化的失落,象征著難以解開的人生之謎、文化之謎。它給讀者提供了一種渴望,更讓人悵然若失。小說用少有的第二人稱做主人公,用美麗、純凈的語言將主人公的心理真實地呈現出來。小說的語言是凝練的,它色彩明快、鮮麗,將草原特有的美、特有的意境細膩地刻畫了出來,使小說整篇都散發著草原的清新氣息。
上一篇:劉小中《郭風散文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采菱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