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考依納先生和潮水》寓言賞析
考依納先生在穿行一道山谷的途中, 突然發現自己的雙腳浸在水里了。這時, 他意識到,那山谷實際是一個海灣, 而漲潮的時間已經臨近。他立即停下, 環顧四周, 想找只舢板。他期望著, 停留在那兒。然而沒有舢板出現。于是他放棄了這一期待,寄希望于水不再上漲。直到水就要淹到下頦了,他才不作幻想, 在水上游了起來。他認識到,他自己就是一條船。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寓言(同上)
寓言通過考依納先生遭遇潮水的故事,展示了這樣的道理: 當面臨困難和危險而身陷困境時, 人們不可耽于無謂的希望和幻想,也不能觀望和等待, 只有堅信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才能最終擺脫困境,化險為夷。
故事的寓意是通過對主人公考依納先生遭遇潮水后的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而逐步展示的。
為了準確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將人物所處的客觀環境和人物的主觀心理對照起來,交替描寫。故事開始便描述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幽靜的山谷忽被潮水充塞,眼見就將變作一片汪洋,考依納先生在發現自己誤入岐途時, 已是前進無路,后退無門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了考依納先生的種種心理活動。首先,他想到的是要“找只舢板”,希望借助外力脫離險境。這種希望是考依納先生求生愿望的本能反映,但這種本能反映顯然于事無補,“沒有舢板出現”,現實就這樣無情地粉碎了考依納先生的希望。繼而,考依納先生又產生了“寄希望于潮水不再上漲”的幻想。這種近乎幼稚的幻想更無法改變嚴酷的現實,潮水在考依納先生的幻想中依然上漲,而且“就要淹到他的下頦了”。在現實的教育下,他終于認識到:無謂的希望和幻想毫無益處,觀望和等待只能是坐以待斃。于是考依納先生作出了擺脫困境的最佳選擇:“在水上游了起來。”這一行動實踐的結果使他避免了滅頂之災。原來拯救自己的力量就蘊藏于自身,“他自己就是一只船”。至此,人物經歷了認識上的幾番曲折,終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而寓言的寓意也就豁然顯現了。
作者采用環境與人物、客觀與主觀兩相對照交替描寫的方法,使人物的心理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使人物的認識也在環境變化中得到修正,逐步深化。這樣處理,不僅人物的心理變化和認識深化顯得合乎情理而富有層次,而且正確結論的得出也顯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本則寓言取材于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因而容易喚起讀者對自己切身經歷的親切回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嗚,對在生活中負重前行的人們給以巨大的啟示和鼓舞。
本則寓言用筆十分簡練。寫潮水,全篇只用“雙腳浸在水里了”,“直到水就要淹到下頦了”兩句直接描述,然后讓讀者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聯想潮水上漲之快、水勢之大。對考依納先生處于困境中的種種心緒,作者亦未作大肆渲染,只是寫了他的“希望”和“幻想”,從而襯托出其焦慮、惶惑等復雜交錯的情緒。寓言在人物得出正確結論后便戛然而止,更給人留下了廣闊的回味余地。
上一篇:《中國寓言·老鼠、大象和鳳凰》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自相矛盾》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