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咄咄怪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
詞源: 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 揚州吏民尋逐之, 竊視唯作 ‘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詞由: 晉朝人殷浩, 在晉康帝時接受了“建武將軍”的頭街, 當了揚州刺史。后來又擔任“中軍將軍”, 統管揚州、豫州、徐州、袞州、青州等五州的軍事。一次, 他率領軍隊北征后秦。由于當時晉統治集團內部的彼此傾軋, 將領間的互相猜忌, 加上作戰失利, 結果, 殷浩被撤職為民,流放到浙江的信安。此奪度墮 D 239后,他每天常常伸出個指頭,對空劃字。在揚州當官的和一些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后,推究他寫的到底是什么字。派人去仔細察看,原來他天天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字。這時人們才知道,殷浩對被撤職罷官是氣憤不平的。
詞義:連聲驚呼使人驚訝的怪事。書證: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皂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晚清文學叢鈔·掃迷帚》第十七回:“倘犯此忌,如有小疾,則必舉家皇皇,視為危險,且聚訟紛紜,一若其必不得起,豈非咄咄怪事。”
上一篇:成語《后顧之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和氏之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