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后顧之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后顧之憂:hòu gù zhī yōu
詞源:《魏書·李沖傳》:“朕以仁明忠雅,委以臺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后顧之憂。”
詞由:南北朝時北魏有個名叫李沖的宰相,是個博學多才、忠心耿耿的賢臣。他盡心竭力鋪助孝文帝治理國家,整肅社會治安,還擬定新法,實行新的賦稅制,為鞏固北魏政權作了很大的貢獻。孝文帝每次帶兵出征,都把朝政托付給他,他也總是把朝政管理得很好,使孝文帝非常放心。后來,李沖到了四十八歲的時候,突然暴病死去了。孝文帝異常悲慟。他對身邊的人說:“我認為李沖這人品德高尚,忠實可靠,便把治理國家的一切重任全托付給他,我領兵出征,在外沒有一點后顧之憂。如今李沖暴病身死,我心里說不出有多么悲痛。”
詞義:需要回過頭來照顧的憂慮。顧:回頭看;憂:憂患。比喻外出時間或前進的過程中,擔心后方或家里會出亂子,心中牽掛。
書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二回:“靈公曰:‘將軍為殿,寡人無后顧之憂矣。’”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如果沒有最廣大的和最堅持的游擊戰爭,而使敵人安穩坐占,毫無后顧之憂,則我正面主力損傷必大”。
上一篇:成語《叱咤風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咄咄怪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