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的劉禪的策略計謀》三國謀略智慧素材大全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魏國的大將軍鄧艾攻占江由縣,長驅直入。而蜀國本以為敵軍不會輕易攻入,因而沒有作守城的軍事部署,待到聽說鄧艾已進入陰平,百姓惶惶不安,都逃散到山野中,不能禁止。后主劉禪召集群臣相聚商議,也無計可施。有人認為蜀國和吳國本來是和睦友好的鄰國,可以投奔吳國;有人認為蜀國以南的七個郡,地勢險阻陡峻,易于自我防守,可以逃奔南中。只有譙周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寄居于別國作為帝王的,如今若奔往吳國,本當屈服稱臣,況且只要政治措施沒有差異,大國就能吞并小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由此說來,魏國能吞并吳國,而吳國不能吞并魏國是顯而易見的了。同樣是稱臣,作小國的臣哪比得上作大國的臣呢?蒙受兩次恥辱,何不只蒙受一次呢?況且如果想要奔往南中,就應當早些謀劃,然后才能行動成功;今大敵已近,禍亡將臨頭,小人們的心思,沒有一人靠得住,恐怕大駕起程之日,發生變幻不測之事,怎么能到達南中呢?”眾人中有人反駁譙周說:“眼下鄧艾已經不遠,恐怕魏國不會接受投降,對此怎么辦?”譙周說:“當今東吳還沒有歸順,依時勢鄧艾不得不接受投降,接受投降后,就不得不以禮相待。如果陛下投降魏國,魏國不肯劃割土地授封陛下的話,我請求親自前往京城,用往古的道義爭辯?!北娙藳]有辦法改變譙周的說法。
上一篇:《諸葛亮的諸豪杰的策略計謀》三國謀略智慧素材大全
下一篇:《譙周的劉禪的策略計謀》三國謀略智慧素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