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效應——溫暖比寒冷更容易讓人接受
南風效應源自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大意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冷風凜凜地吹起來,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寒冷,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這時,南風徐徐吹來,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溫暖如春,開始解開鈕扣,然后脫下大衣,于是南風勝利了。
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人們常常會發現,那些聲色俱厲、整天冷著一張臉的人并不比一個每天微笑的人更有威懾力;喜歡直言直語、性格剛烈的人也不比委婉的人能更快讓人放下成見;繩子比木棍更容易讓人屈服;蜜糖比膽汁更吸引他人。
嚴厲的批評、剛硬的勸諫往往沒有委婉含蓄的暗示、滴水穿石的影響更加有效。巧妙的回旋、委婉的攻勢,往往能夠讓人更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素來耿直有余、柔韌不足的人更要學會以柔克剛的技巧。
提起樊噲,想必人們心中就將他定義為一個魯莽輕率的武夫,其實他不僅粗豪威猛、凜然無畏,關鍵時刻他還有“以柔克剛”的智慧。天下平定以后,劉邦開始驕矜自持,聽不進勸諫,別人也不敢觸犯龍顏。一次,高祖病得厲害,吩咐不見任何人,詔令守門人不得讓群臣進去看他。樊噲聽說以后,推開宮門闖了進去,看到皇帝正枕著宦官躺在床上,于是先痛哭流涕地回憶往事“想當初陛下和我們一道從豐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樣的壯舉啊!而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您又是何等疲憊不堪啊!”引起了皇帝的感觸之后,再慢慢關心起了皇帝的病“況且您病得不輕,大臣們都驚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見我們這些人來討論國家大事。”最后用前車之鑒達到了勸諫的目的“難道您只想和一個宦官訣別嗎?再說您難道不知道趙高作亂的往事嗎?”高祖聽罷,于是笑著從床上起來。
這樣一段一波三折、柔韌而不刺耳的勸諫由一個粗莽的武將說出來,真讓人震驚啊!當然,人選得也妙,樊噲是劉邦的妹夫,和劉邦從少年時就一起共苦的人,說起來更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這種溫情式的勸諫因為多了一些對人情感的關懷,多了一絲柔軟之氣,更容易讓人自覺接受。這是因為人們常常有一種逆反心理,當你嚴厲的時候,對方就會對你的態度反感,即使表面上聽從你的指揮和勸諫,在心里也是不高興的。如果人們能夠順著別人的心理來,雖然也是想要改變他內心原本的成見,但會因為暗合了別人喜歡“奉承”和“討好”的心思,而使自己的意見更容易被接納。既然人們不喜歡喝苦藥,就往苦藥里加一點兒糖漿,不是更容易被接受嗎?
但很少人懂得這一點,尤其在“良藥苦口利于病”思想的指導下,人們更是很難運用這一點。明朝萬歷皇帝即位時,年紀比較小,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少年聰慧”,但因為年紀小,朝政就落在了他的母親李太后、秉筆太監馮保和首輔張居正的手里,非常不巧的是這三個人都是出了名的“嚴師”。一次,小皇帝和太監在宮里亂跑亂鬧,被馮保看見就稟告了李太后,李太后平時對小皇帝就格外嚴格,經常督促他早起、遲睡,品格要端正,這樣一來更是讓萬歷皇帝跪下受罰;張居正是“帝師”,對皇帝要求更是非常嚴格,于是小小的皇帝頭上就懸了三把戒尺,一個不慎就會挨懲戒。
但是這種嚴厲對于萬歷皇帝的成長沒有絲毫好處,只是助長了他的叛逆和任性、倔強心理,讓他更加個性乖戾、固執倔強。張居正去世兩年以后,失去了最嚴厲的一把戒尺,萬歷皇帝就抄了張居正的家,賜死了他的兒子;不久又處置了馮保;然后開始長期怠于政事,終于使國家逐漸出現了危機。
萬歷皇帝怠政雖然是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但事實上他身邊的這三個“嚴師”也絕對推脫不了干系。如果他的母親能夠對他有一份溫柔,用母愛去感化他,而不是用斥責的手段硬逼他上進,他的逆反心理也不會那么強。如果他的老師不僅僅把他當做皇帝,也當成一個“少年”,就會多一些諒解,少一些苛責,也不會使他的性格走向極端。
心理應用:
上一篇:化壓力為動力
下一篇:及時反省和改變的女人進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