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蹲下來,與孩子平等對話
寶媽:我家孩子十分任性,有的時候我們說什么也不聽,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屢教不改,拿他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啊。這可怎么辦啊?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強烈的反抗意識呢?原因就是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采用“家長說了算”的原則,認為孩子必須服從家長的命令。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周末的時候,爸爸、媽媽帶著小虎去同事家做客。到了同事家里,媽媽讓小虎和同事打招呼。
媽媽:“快和阿姨打招呼。”
小虎沒有說話,而是走到了沙發上和同事家的兒子看起了電視。
媽媽:“小虎,你怎么這么沒有禮貌呢,你快起來和阿姨打個招呼。”
小虎沒有理媽媽,仍然在專心致志地看著電視。媽媽想要去拉小虎,可是被爸爸制止住了。爸爸向媽媽使了個眼色,小聲說:“不要發火,等到回家再說。”同事也笑著說:“小孩子,沒關系的。”
爸爸、媽媽和同事坐下來聊天,小虎就和同事家的孩子一起去玩,兩個人剛開始只是在臥室里玩玩具,沒過多久兩個人就開始在客廳里追趕起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媽媽覺得不妥,就對小虎說:“小虎,你小一點聲,我們在說話呢。”
小虎:“你說你們的,和我有什么關系,你們大聲一點說話啊。”
媽媽:“你小點聲,去臥室和弟弟玩玩具去。”
小虎:“我不要,我就要在這里玩,為什么你們大人可以在這待著,我們就必須要去臥室里玩,我就要在這里玩。”
媽媽:“我們是大人,你們是小孩子,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小虎:“憑什么,你這是不尊重小孩子。”
媽媽:“你知道什么叫尊重嗎?”
小虎:“大人和小孩子應該有平等的地位,你們可以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在這里。”
小虎的話惹怒了媽媽,這個時候爸爸趕緊來救場。
爸爸走到小虎的面前,蹲了下來。
爸爸:“小虎,你看著爸爸的眼睛。”
小虎盯著爸爸的眼睛。
爸爸平靜地說:“小虎,爸爸、媽媽和阿姨在這里說一些事情,你的聲音太大了,影響到我們說話了。”
小虎:“為什么你們不能大一點說話呢?”
爸爸:“這是在家里,我們如果太大聲說話會吵到鄰居的。”
小虎:“這樣啊,那為什么非要讓我們去別的地方玩,你們為什么不去別的地方談話呢?”
爸爸:“小孩子在哪里玩都是可以的,你們可以坐在地上玩,但是我們三個人坐在地上說話你覺得合適嗎?”
小虎想了想:“是不太合適。”
爸爸接著說:“你剛才都說了尊重,尊重應該是相互的對不對?你們可以在客廳玩,我們尊重你了,但是你們是不是也應該尊重我們一下呢?”
小虎:“我知道啦,爸爸。”
小虎對弟弟說:“我們去別的地方玩吧,爸爸、媽媽在說話,我們不要打擾他們,我們小一點聲知道了嗎?”
小弟弟點了點,并且用小手做出了一個“噓”的動作。
等到小虎走了之后,爸爸才站了起來。爸爸向媽媽聳了聳肩,坐下來繼續聊天。
專家解讀:
蹲下來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當你蹲下來的時候,孩子內心的反抗情緒就會消失掉很多,當你心平氣和地說話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瞬間就會融化,會聽得進去你的意見,聽得進你的道理,他們也就不會再和你對著干。你一個小小的動作能夠避免一場“戰爭”。
案例中的小虎是一個叛逆小孩,我行我素,見了主人不打招呼,在爸爸、媽媽談事情的時候大聲叫嚷,相信大多數的父母在碰到這樣的孩子的時候都會做出和小虎媽一樣的反應,對孩子進行批評。爸爸則采用了與媽媽不同的教育方式,他蹲了下來和孩子說話,營造了一個平等的氛圍,心平氣和地說話,讓孩子把心中的不滿說出來,自己逐一對孩子的不滿進行解答,最終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讓小虎帶著弟弟去別的地方玩了,而且還告訴弟弟要小聲說話。看,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家長們經常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將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孩子的身上。其實,孩子的叛逆并不全是孩子的責任,家長也有一定的責任。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之后,他們會對命令式的說話方式產生反感,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反抗情緒,而家長們并不知道孩子的這種心理,反而對孩子更加的嚴厲。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越來越叛逆,專門和父母對著干。
其實,要想有一個明事理的孩子,家長們就要學會尊重孩子,就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因為蹲下來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可以給孩子平等的感覺。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和孩子有一樣的體會,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才能夠知道孩子想要做什么,不想要做什么。
給家長的話
和孩子做朋友不要總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付出實際行動。朋友之間是平等的,要想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就要給予他們足夠多的尊重,經常蹲下來和他們說話,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需求,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當你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時候,就會有新的發現,問題也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上一篇:“憑什么要讓著他”
下一篇:不必害怕孤獨,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